帛書版《道德經》和《道德經》不同之處(第1/6 頁)
帛書版《道德經》與通行本《道德經》在版本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篇序差異
? 帛書版:1973 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有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所以也被稱作《德道經》。
? 通行本:通常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
文字內容差異
? 具體文字表述不同:
? 通行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帛書本則是“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
? 通行本“大器晚成”,在帛書本中為“大器免成”。
?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帛書本為“不上賢,使民不爭”。
?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帛書本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 通行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帛書甲本為“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 通行本“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帛書本是“使夫知不敢”。
? 通行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帛書甲本為“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 語義理解上的差異:
?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常”字容易讓人理解為尋常、一般意義上的,失去了“恆”字本來“不變,恆常”的本義,使得對“道”的可描述性和非恆常性的表達產生偏差。
? 通行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帛書甲本“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治”和“有靜(或作‘有爭’,學界有爭議)”與通行本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有別。
? 通行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對於遵循何種“道”來應對當下之事的理解完全不同。
分章章序差異
? 帛書版:帛書《老子》甲本分章,標記是墨點符號“·”,就殘剩所見有十七處,一處在下篇篇首,其中有六處與今本分章不同。
? 通行本:有著不同的分章方式,章節劃分和順序與帛書版存在差異。
虛詞使用差異
帛書本虛詞使用與其他版本差異大,假借字很多,而且用得沒有規律,同時帛書本用韻細密,技巧多,韻律平整自然。
抄寫年代與歷史背景差異
? 帛書版:1973 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其中帛書《老子》甲本抄寫年代可能在公元前 206 年至 195 年間,乙本可能在公元前 179 年至 169 年間。
? 通行本:如王弼本(通行本的一種典型代表),王弼生活於魏晉時期(226-249 年),距離帛書版的抄寫年代有較大的時間跨度。
帛書版《道德經》與通行本在哲學思想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對“道”的理解
? 概念闡釋的側重點:
? 帛書版:如“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更加強調“道”的恆常性以及不可用常規言語和概念來完全精準表述的特性,突出“道”超越人類普通認知和語言範疇的先驗性與神秘性。它將“道”視為一種根本性的、本源性的存在,是萬物生成和發展的基礎與根源。
?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雖然也表達了“道”的難以捉摸和超越性,但在語義上,由於“常”字的使用,可能會讓讀者在理解“道”的恆常性上產生一些細微的偏差,相對而言,沒有帛書版中“恆”字所表達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