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贊銀河系化學元素週期表資料(第3/3 頁)
對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解。
歐洲航天局蓋亞任務(gaia ission)的研究:
蓋亞任務釋出了有關銀河系的最新資料庫,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的化學地圖和3500萬顆恆星的完整3d運動。data release 3首次包含了透過高解析度光譜測量技術獲得的恆星的化學成分,揭示了600萬顆恆星的物質組成,以及3500萬顆恆星朝向或遠離的速度(徑向速度)。這使天文學家能重建銀河系的結構和過去數十億年的演化過程,以更好地瞭解恆星的生命週期及在宇宙中的位置。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銀河系的化學組成與演化,比如透過研究恆星的元素丰度來追溯銀河系的形成歷史,以及分析銀河系中不同區域的化學差異等。這些研究不斷加深著人類對銀河系的認識。
元素週期表的發展歷史是眾多科學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主要如下:
早期探索階段
1789年,法國化學家安託萬·拉瓦錫釋出了包括33種化學元素的列表,並將元素歸類為氣體、金屬、非金屬和土質。
1829年,德國化學家約翰·德貝萊納發現許多元素能根據化學特性三個成組,且每組的三個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時,第二個元素往往大約是第一和第三個元素的平均(三耦律),如鋰、鈉和鉀能歸為軟而活性的金屬。
1850年,德國人培頓科弗宣佈,性質相似的元素並不一定只有三個,性質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為8或8的倍數。
1862年,法國化學家尚古多建立了《螺旋圖》,將當時的62種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為序,標誌著繞圓柱一升的螺旋線上,他意外發現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都出現在同一條母線上。
1863年,英國化學家歐德林發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號表》,共列出49個元素,並留有9個空位。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約翰·紐蘭茲將56種元素按照性質區分為11族,發現當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時,每隔8個元素,物理和化學性質會重複出現(接近元素週期律)。
門捷列夫的貢獻:1869年,俄國化學家德米特里·門捷列夫提出元素週期表,他以原子量橫向或豎向排列元素,並在元素特性重複時另開行列。他的天才之處在於為元素週期表留出空白,預測了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質,如他預言在al(鋁)旁邊未知金屬的原子質量、密度、熔點等,後來鎵的發現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他對鈧、鍺和鎝也做了同樣預測。
後續的發展與完善
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亨利·莫塞萊利用實驗決定了原子和核子電量,發現元素週期表應該按照原子序排列,這使得元素週期表的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20世紀30年代加速器發明後,新元素可以透過核反應的方式被製造出來,此後進入元素週期表被填充的快速進展期,一大批新元素被製造出來。
隨著時間推移,元素週期表的結構不斷細化,包括引入了主族、副族、鑭系元素、錒系元素等概念。
總之,元素週期表從最初的簡單分類到如今的完善形式,是經過了數代科學家的努力和不斷探索,它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質和相互關係,也為化學及相關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永恒生命元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