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印度的“戰鬥民族”——錫克教(第1/3 頁)
在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裡,有一種宗教被印度教徒視為大家庭中的叛逆之子——錫克教(sikhis)。然而,錫克教徒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堅信自己的信仰源自一次神聖的啟示,從而開啟了全新的宗教道路。
“錫克”一詞是梵文的音譯,其字面意義為“信徒”,但其真正含義卻是“進了學的人”或者“受過教育的人”。這些信徒所接受的教育並非普通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關於英雄主義以及為維護尊嚴而英勇獻身的深刻教導。
一、發展簡史
錫克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5 世紀末期,當時,強烈反對印度教種姓制度的那納克(nanak)創立了該教派。它誕生於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交流碰撞之中。隨著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興起,錫克教逐漸發展壯大,並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體系。
1469 年 4 月 15 日,在印度旁遮普邦的拉合爾附近的塔爾萬迪村,一個名叫那納克的男孩出生了。他來自印度教剎帝利種姓家庭,自幼聰明好學,對婆羅門教和伊斯蘭教的知識都有涉獵,並沉迷於神學研究。
1499 年,那納克創立了錫克教,而這一創教歷程還伴隨著一個傳奇故事。據說,一天清晨,那納克像往常一樣去河中沐浴。就在此時,他與神進行了一場神秘的對話。隨後,那納克突然消失在了河中,整整三天三夜沒有露面。第四天,當人們焦急地等待時,那納克終於重新出現在大家面前。他走出河流後說出的第一句話便是:"世無印度教徒,也無穆斯林。"這句話震撼了所有人,他們將此視為那納克已經找到了真理的象徵,而錫克教也就此誕生。
錫克教遵循祖師崇拜制度,將祖師視為神的使者。錫克教的信徒們自稱為祖師的門徒,對祖師充滿崇敬之情。他們非常尊重本教派的首領和上師,尊稱他們為"古魯",這個詞在梵語中的意思是"上師"或者"師尊"。從第一代上師那諾開始計算,一直到第十代上師戈賓德·辛格為止,一共有十位上師。這些上師不僅在教義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是錫克教教眾心目中的精神領袖。每一代上師都透過自己的智慧和教誨,引領著信徒走向信仰之路,讓錫克教得以傳承發展。第三代上師拉姆·達斯在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修建了一座錫克寺,寺身鍍金,故以“金寺”得名,作為錫克教最神聖的朝拜中心,但修建“金寺”直到第五代上師阿周那時才正式竣工。這座寺廟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也是錫克教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象徵。
第十代上師戈賓德·辛格繼位後,對錫克教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廢除了上師制度,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的師徒關係模式,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錫克教的教義。同時,他還要求消除印度教的不同種姓差異,強調平等與團結。此外,他規定男性教徒一律以“辛格”(意為“獅子”)作為自己的姓氏,女性則以“考兒”(意為“公主”)作為姓氏。這種統一的姓氏規定加強了錫克教徒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此後的歷史程序中,錫克教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義體系。按照教條,凡是承認錫克教義、十位上師和《阿底格蘭特》的人,都可以被視為錫克教徒。這些教義涵蓋了信仰、道德規範等方面,為信徒提供了精神指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錫克教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徒加入其中。如今,錫克教已經成為世界宗教之一,其獨特的教義和文化傳統深受人們喜愛。而“金寺”也成為了錫克教徒們心中的聖地,每年都吸引著無數信徒前來朝拜。
自第六代師尊開始,一直延續至第十代師尊時期,錫克教逐步演變成為一個具有明顯軍事化特徵的宗教團體。他們以武力來反抗莫臥兒王朝的殘酷壓迫,為此成立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這支軍隊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