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風波起(第2/3 頁)
將、囤積糧草,磨刀霍霍,準備迎接即將爆發的大戰。
十月初十,清廷援軍如期而至。梅勒章京和託、副都統李率泰率兩萬清軍精銳抵達濟南城,一時間馬蹄聲震得大地顫抖,兵甲寒光閃爍;同時,梅勒章京額孟格率兵一萬馬不停蹄奔赴濟寧,馳援楊萬興。隨著清軍大批援軍的到達,濟南、濟寧兩地瞬間戰雲密佈,清軍仿若洶湧潮水,發起了猛烈至極的進攻。戰況瞬間白熱化,硝煙滾滾,喊殺聲、槍炮聲交織成一曲殘酷的戰爭交響樂。
此次清軍有備而來,調集大量紅衣大炮,炮身黝黑髮亮,仿若洪荒巨獸,一字排開,對著城池便是一陣猛烈轟擊。磚石飛濺,城牆震顫,城內百姓哭聲震天。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攻城的不再是先前那些收編的明軍、大順軍,而是貨真價實的八旗兵丁。這些八旗將士,無論是滿八旗還是漢八旗,皆是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老卒,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悍不畏死,個個如狼似虎,戰力無雙,衝鋒時仿若鋼鐵洪流,勢不可當。
,!
反觀史可法、張煌言手中兵力雖頗為可觀,士卒眾多,可真正能征善戰、久經戰陣的,還只是隨他們從南京而來的光復營和人民軍。因而開戰伊始,濟南城、濟寧城便岌岌可危,城牆之上殺聲震天,清軍數次如潮水般攻上城牆,明軍拼死抵抗,刀光劍影閃爍,鮮血汩汩流淌,染紅了大片磚石。
好在生死危機之間,光復營和人民軍展現出頑強鬥志,死死頂住壓力。尤其是人民軍,他們手握先進火器,相較清軍有著巨大優勢,給清軍造成沉重打擊。明軍緊急改造成功的火炮更是戰場上的奇兵,這些經過改良的火炮,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相較於清軍所用的紅衣大炮都強了太多。明軍還配備精細的炮規、精準的準星等輔助器械,加之先進的射擊技術,炮手們訓練有素,測算精準,開炮穩準狠。很快,清軍引以為傲的紅衣大炮便在明軍炮火反擊下被逐一摧毀,戰場上形勢突變,原本一邊倒的戰局漸漸扭轉,戰爭進入僵持階段,雙方你來我往,互有攻守,陷入膠著。
前線慘烈戰況第一時間如飛鳥傳書般傳入南京城中。一時間,南京城內人心惶惶,悲觀情緒仿若陰霾迅速瀰漫開來。街頭巷尾,百姓們憂心忡忡,交頭接耳間盡是對戰事不利的嘆息;茶館酒肆,平日裡高談闊論的食客們也沒了興致,面色凝重,搖頭不語。而備受矚目的《金陵晚報》,不知為何竟也公然發聲,對戰局發表諸多悲觀看法,用詞犀利,分析詳盡,仿若一盆盆冷水澆在民眾心頭。更令人意外的是,對於一些言辭尖銳、對朝廷頗有微詞的文章,《金陵晚報》竟也大開綠燈,准予發表,瞬間成功引發全城熱議,民眾紛紛揣測朝廷局勢與戰局走向。
這一系列變故,讓南京城的民眾心頭再次籠罩上沉重的戰爭陰影。與此同時,市井之間流言蜚語四起,說崇禎帝乃是有人假冒的訊息仿若野草般在街頭巷尾大量瘋傳,越傳越玄乎;更有傳聞稱崇禎貿然北上、擅開戰端,才導致與清軍大戰爆發,百姓深陷水火。各種流言真假難辨,攪得人心浮動。
就在這風雨飄搖、人心惶惶之際,遠在武昌的左良玉突然發難。他振臂一呼,公開宣佈崇禎乃是有人假冒,旋即釋出檄文,言辭激烈地討伐崇禎,宣稱要“撥亂反正”。同時,他扶持潞王朱常淓為帝,打著“為大明正統”的旗號,妄圖師出有名。左良玉的大軍號稱八十萬,浩如煙海,戰船密密麻麻排列在江面,從漢口綿延至蘄州,長達二百多里,一路浩浩蕩蕩順江東下。所到之處,沿途一些城市攝於其兵威,或是出於觀望局勢的考量,並未出兵阻攔,致使左良玉的船隊一路暢行無阻,直抵南京。好在南京城外設有堅固防守要塞,仿若銅牆鐵壁,暫時擋住左良玉大軍的洶湧攻勢。
雖船隊初時受阻,可左良玉怎會輕易罷休?一番苦戰之後,憑藉兵力優勢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