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殿試(第1/2 頁)
仕林回到杭州城,期間拜訪了各路同年好友,也和留正等人鑽研時事,對當今朝堂所面對的種種矛盾及周邊諸國形勢,逐一分析辯證,留正執筆將仕林的言論逐一記錄在案。眾人無不為仕林的獨到見解和淵博才學所折服。漸漸地,仕林也在一眾學子當中,樹立了威信,留正則也在仕林的言傳身教下,對當年大宋的內憂外患,有了更明晰的認識。
經過一月有餘的充足準備,眾人紛紛前往皇宮,參與三年一度科舉最高,也是最終的測驗——殿試。
在殿試開始之前,皇帝單獨召見了建王和此次恩科的主試湯思退。湯思退也很清楚,皇帝的召見,必是為了許仕林,故而也特地準備了一番。
“老臣湯思退,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湯思退俯身跪地,恭敬地給皇帝行禮。
皇帝氣定神閒,見湯思退前來緩緩放下手中筆墨道:“平身,上前來。”
湯思退絲毫不敢怠慢,小步上前,皇帝隨即詢問道:“先前朕命你將許仕林置於榜單末尾,他可有輕頹之意?”
湯思退思忖片刻後,作揖道:“回稟陛下,一月之前,許仕林得知名落孫山後,確有輕頹之感,在一家酒肆中,醉生夢死,然卻遇店匪,老臣擔心其安危,故而未經陛下允許,私自通曉其家人營救,請陛下恕罪。”
皇帝聞言不禁一怔,隨即平復下來道:“相國老臣謀國,善莫大於此,眼下許仕林如何?”
湯思退從懷中取出近一月以來,監視仕林的各種證據及期間仕林所著文章道:“老臣一月以來,派人日夜監視許仕林,其人自青雲觀休整歸來之後,便日夜與同年摯友相聚於會館相聚,討論時事,著文章十數篇,老臣已命人謄抄,謹呈陛下御覽。”說罷,湯思退將仕林所著文章雙手恭敬遞給皇帝。
皇帝緩緩接過後,細細瀏覽,期間頻頻點頭,嘖嘖稱讚,片刻後,皇帝放下文章道:“妙!妙啊!此子年方二十,便已嶄露頭角,初露鋒芒,乃我大宋之福。”隨即將文章也遞給了建王查閱,“昚兒,你也看看。”
建王小心接過一沓文章後,也仔細翻閱了起來,而後作揖道:“仕林果然才資卓越,學貫古今,不偏不倚,兒臣甚為欽佩。”
皇帝捋了捋鬍鬚說道:“你將來為政,要對此人知人善任,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要小心錘鍊,方可成才。”
建王聞言虛心接受,作揖道:“兒臣遵旨。”
隨即皇帝緩緩起身,將桌案上的卷軸仔細捲了起來,遞給湯思退:“此次恩科殿試題目朕已親筆擬定,待殿試開始,就由相國宣讀吧。”
湯思退俯身跪地,雙手高舉,恭敬接過卷軸,大聲答覆道:“謝陛下隆恩。”
不久後,各地舉子身著嶄新儒服,懷揣夢想與抱負,齊聚紫宸殿外。初來乍到的留正神色緊張,雙手不自覺地反覆揉搓衣角,時不時看向身旁的仕林,眼中滿是不安與求教。
而仕林卻也並非首次來到此處,要說心如止水是假,但也並未感到忐忑不安。但先前種種,也無不在告訴仕林,絕不可掉以輕心,依照大宋律例,凡進入到殿試的舉子,除徇私舞弊之人,皆有功名,可入仕為官,能來到此處的,皆是全國各地的能人志士,踏入大殿的每一步,都是他們十數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讀換來的,誰也不是等閒之輩,其中也定不乏將來的朝中棟樑。
科舉只不過是通往仕途之門,入門之後,將來的艱難險阻,更比寒窗苦讀來得艱辛,無論是為人處事,亦或是鑽研政務,在應對官場的明爭暗鬥,都需要非凡的智慧與定力。在這權力交織的朝堂之上,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眼前的莘莘學子,眼下都是意氣風發,滿腔熱血,渴望一展胸中長虹,但當他們真正面對錯綜複雜的朝局或是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