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和對國家核心利益的界定需要進一步調整。這種調整,同全球化潮流下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社會公正問題的關注加強是相一致的。同時,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絡越來越密切,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增速放緩、國際競爭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增大、國際市場糧食、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提高等等,加之政治因素的介入,都促使中國必須從戰略高度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
第四,從強調中國國情和價值觀特殊性,逐漸轉向強調全球面臨共同威脅及人類各文明享有一些共同價值觀。“構築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就反映了這一視角轉換。“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反對將奧運會政治化的口號,體現的是以體育運動促進合作與公平競爭的理念;加強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體現了人類對子孫萬代的負責任態度和對自然的終極關懷;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和救援行動,體現了以實際行動維護他國和地區穩定、扶助災民的“利他”意識;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體現了對公平、正義、法治的追求。所有這些思想和行動,都具有超越國家利益、尋求人類共同目標和共享價值觀的深刻意義。
從美國大戰略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研究國際戰略的國內專家學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把眼光投向冷戰以來的美國大戰略,以為他山之石。毫無疑問,冷戰以來幾個階段的美國大戰略都比較鮮明、完整,維護了美國的核心利益和世界地位;美國的國際戰略研究水平,無論從其成果的數量、質量看,還是從其研究人員同決策部門的互動看,都居於世界各國之首。因此,從美國的戰略研究中借鑑理論和方法是必要的。但是,中美兩國的國情和戰略目標迥然不同,使這種借鑑必然有其限度。本文更想強調的,是如何從美國戰略的缺陷和錯誤中吸取教訓。
首先,今天中國的國際戰略不需要像美國的大戰略那樣預設敵國。冷戰時期美國大戰略的中心內容是以蘇聯為主要敵手的遏制戰略,9?11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中心內容是以*激進勢力為主要敵手的反恐戰略。這兩項戰略都是敵友分明,目標和手段明確,具有相當的可操作性。遏制戰略達到了目標(儘管其過程和結果包含許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內容),但是也付出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沉重代價。目前的反恐戰略,特別是先發制人地發動伊拉克戰爭,已經嚴重地消耗了美國實力,損害了它的國際形象。
美國有深厚的戰略思維,強大的戰略研究隊伍,近年來卻因何會犯下如此難以挽回的戰略錯誤呢?我認為,最值得反思的應當是美國大戰略目標的失當,而不是一般政策和策略的失誤。在世界其他大國都沒有確定主要敵手的新世紀,美國卻把戰略目標指向一個無法消滅(甚至無法明確界定)的敵人——*激進勢力,其動機和原因值得深究。難以否認的一個動機,是一些美國戰略家認為美國需要一個敵人,以維護美國的世界地位和國家特性。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關於構築中國國際戰略的幾點看法(5)
其實,從1989年到2000年的12年裡,也就是老布什和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在其公開的政策宣言中,是沒有確定的戰略敵人的。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都引起過爭議,但其目標的有限決定了其消極後果的有限。克林頓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被界定為“接觸與擴充套件戰略”,確定了經濟、安全、*的全球戰略“三大支柱”。在這12年中,美國享受了“和平紅利”、高速經濟增長、資訊革命的成果,鞏固了原有聯盟,霸權地位得到加強。這一歷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