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御覽之後交內務府,按照吉語內容,繪製景物圖畫,並在上面題詞,做成吉祥字畫,向進獻張掛。
第三件事:正常聽政。
臘月初八後,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
臘八相傳臘月初八為釋迦牟尼成佛日。早在北宋汴梁(今開封)有僧、俗在臘八日,煮果子雜料粥,稱〃臘八粥〃,互相饋贈。清朝北京臘八粥,用料為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紅棗等,及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葡萄乾及紅糖等。
放爆竹清宮規定,臘月十九日,始放爆竹。放爆竹之俗,魏晉以前就有記載。相傳:西方山中有一種人長尺餘,一隻足,名叫〃山臊〃。如果有人觸犯了它,就令其發冷發燒。當地人將竹子放入火中,竹爆聲響,山臊驚懼而逃,人們得以消災免禍。後到宋代,用紙做炮仗,但仍稱〃爆竹〃或〃炮仗〃。清宮在臘月二十四日以後,若皇帝出宮,每過一門,太監便放爆竹一聲,入宮也是這樣。爆竹跟著皇帝放。在內廷執事太監、官員,根據爆竹聲的遠近,瞭解皇帝的行蹤。
封印封印就是把印封存起來,表示放假、不辦公了。就是小年之前四天--臘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日,佈告天下,各個衙門,照例封印。宮殿封印,舉行儀式:將寶印安放在交泰殿中供案上,設酒果,點香燭,請皇帝拈香行禮,官員捧著寶印出殿,內閣有關官員,到乾清門外,洗拭寶印後,捧入殿內,加以封貯。來年正月,吉日開封。開寶印時,禮儀同前。如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封印,康熙帝不御門聽政。午時,康熙帝向太皇太后、皇太問安(《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甲辰)。
封印後,各部院衙門的掌印官員,邀請同僚歡聚暢飲,以酬謝一歲辛勞。封印之後,京師〃萬騎齊發,前門一帶,擁擠非常,園館居樓,均無隙地矣〃!但是,封印後各衙門休假,一些〃乞丐無賴攫貨於市肆之間,毫無顧忌,蓋謂官不辦事也,亦惡俗也〃(《燕京歲時記》)。
彩服日臘月二十一日是〃彩服日〃。上書房〃自彩服日,至次年初五日,不入學〃(《清宮述聞》),學生開始放寒假。〃彩服日〃有個典故,唐朝制度官員每十天洗沐,就是洗澡沐浴,休息一天。後來一個月中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上浣(huàn)、中浣、下浣。所以《燕京歲時記》說:〃兒童之讀書者,於封印之後,塾師解館,謂之放年學。〃放年學,就是今天的放寒假。開學的時間,皇家是正月初六,民間是過了正月十五。大約皇家放年假(寒假)兩週,民間放年假(寒假)四周。
祭灶臘月二十三祭灶。祭灶神習俗,歷史很久遠。灶神來歷,先秦已有,傳說不一,沒有確證。據載:漢武帝初年,大臣以祀灶可化丹砂為黃金,以黃金為器皿可以延年益壽,因而皇帝開始親自祭灶。祭灶,古時候用黃羊。據《後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有一個人叫陰子方,因殺黃羊祭灶,後暴發,成鉅富。這個習俗遂沿襲下來,但普通百姓家做不到。民間祭灶,用南糖、關東糖、糖餅等。為什麼用糖呢?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說好話。元代王惲謂:歲末二十四日諸神上天,家人如設供祭灶,灶君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可為隱惡揚善,所以祭灶都用糖,以甜其口、以粘其口。民間諺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完之後,將灶神像揭下焚燒。到除夕接神時,再供奉新灶神像。這一天,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清朝宮中祭灶與北京民間一樣,在臘月二十三日。所不同的是:其一,地點。在坤寧宮煮祭肉的大灶前。其二,貢品。祭灶神時,要設供案、奉神牌、備香燭,擺供品,供品共33種,並由南苑獵取黃羊一隻,使用由盛京(今瀋陽)內務府進貢的麥芽糖(關東糖)。其三,帝后分別主祭。漢族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