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江南古鎮(第1/2 頁)
江南古鎮,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寶地。
由於地處偏遠的山區,又不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在抗戰烽火燒遍全國的艱難歲月裡,這裡倒是一片淨土,世外桃源。
這裡地處長江南岸,屬於武陵山餘脈,由西向東連綿起伏。南北兩條蜿蜒起伏的山脈兩相對立,形成一道狹長的河川。
河面寬不過十丈,平時河水平緩清澈見底。水中的小魚成群結隊游上游下,十分喜人。
只有在山洪暴發的時候,洪水洶湧奔騰,捲起丈來高的巨浪,拍擊著兩岸的河堤,吞噬著岸邊的農田,房屋。
古鎮向西通仙陽、洋溪、包穀坪至霧都。向東達安南、藕池湖、到漢口。
向南下至濱市、入洞庭、到長沙。從古至民國時期,是茶馬古道上的一條必經之路。
河的南岸是一座陡峭的山崖,百十丈高。像斧砍刀削似的垂直挺立在鎮子的對岸。
石壁上、下遮天蔽日,山巔雲霧繚繞,人跡罕至。只有鷂鷹在它的山頂、周邊盤旋,此山名為——鷂鷹巖。
石壁間有一個很深的山洞,傳說曾經有兩個和尚在此山洞修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
一日,有兩位仙人云游到此,看到此山地勢險峻,仙氣縈繞,斷定此山頗有靈氣,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隨之,就在此山中間開鑿一條仙道,連結天道之靈氣。讓此地人才輩出,繁榮昌盛。
於是,兩人從石壁兩端,向中間開鑿。可是當鑿到兩人快連線時,發現錯開了,變成了一上一下兩條半截路,不在一條直線上。
就在這時,他們聽到鎮子裡的雞也叫了。兩個仙人對望一眼,像洩了氣的皮球,只得悻悻作罷,架起祥雲迴天庭去了。
洞中那幾個修行的和尚,也不知什麼時候,不知了去向。卻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名字——和尚洞。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自此江南古鎮也就成了這一帶遠近聞名的小鎮。
古鎮不大,但是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應有盡有。
小鎮座落在河的北岸,河上有兩座古老的屋橋。從西邊進鎮子的客商,都要從河的南岸走過屋橋進入上街,或者走過下屋橋進入下街。
小鎮東西長不足千米,居住著百十戶人家,分上下兩條街。街道中間是青石板鋪成的路面,乾淨整潔。
不少挑夫、客商、馬幫在此路過。馬蹄噠噠地敲打著石板 , 發出清脆的響聲,伴隨著騾馬的鈴鐺聲, 和著趕馬人的吆喝聲組成了一支和諧的交響曲。
街道兩邊都是木板做成的板壁屋,白天做生意,木板便一塊一塊的取下來,晚上再一快一塊安裝上去,那時叫梭板門,門上兩邊掛著燈籠 。
店鋪一家挨著一家,麻花、燒餅、當地的特色小吃應有盡有。
有南貨、雜貨、還有馬幫從外地馱進來的洋貨。
下街比上街寬許多,有一所帶四合院的小學。有藥鋪, 有煙鋪、賣肉的、染坊、飯鋪、布店、裁縫店、郵電所,還有客棧。
尤其是下街那家客棧的建築,最具特色。主體房屋有四間鋪面那麼大,坐北朝南。
分樓上樓下,樓下是飯店,樓上是客房。它的廊簷下就是街道,廊簷的柱子與柱子之間裝有一尺多寬的木板條凳。
過往的路人,客商,馬隊,累了都可以在這裡休息,躲避雨雪。所以他家的生意特別好。
上街、下街都有油炸坊,小鎮四周的山裡盛產桐子,木子。每到冬季兩家油炸坊,就開始忙碌起來,經常半夜裡都會傳來打油師傅那悠揚、自由、散漫的號子聲。
等到桐油、皮油打好裝簍,這時就有外地客商找上門來洽談生意。再僱當地的馬幫運濱河市碼頭,然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