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2/2 頁)
少數個例而已。
雖然我們走在漕河故道至上,但是……
而作為自隋煬帝下揚州以來的數百年間,水殿龍舟暢行南北,人貨數千里賴通波的盛況,早已經不復存在;昔日江淮通衢的貢船,滿載輕貴之貨,長程迢迢直抵長安西門外積水潭,最好的盛世年華也已經成為過眼黃花。
只剩下沿岸斑駁不定的草木深叢,各種深藏在苔草染綠中的渡口碼頭,隨風蕩漾偶爾隱露出來的輪廓,還訴說著昔日的輝煌與繁盛。
畢竟已經陸陸續續的亂了百多年,來自歲月和自然潛移默化的威力,漫長的足夠讓蔓草重新侵佔和奪還,人類社會世代開拓,所積累下來的人工痕跡。
事實上,自從這個時間線的乾元年間,因為中原淪陷和江淮大亂,而興起的大規模海運風潮,自隋以後興盛一時的東南漕運,就已經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的命運。
而乙未之亂後,朝局的混亂和天下的動盪,更進一步造成了漕河水路的蕭條,年久失修和戰亂中的人為損毀,造成了運河水系的嚴重崩壞。
失去約束的洪水和河流,衍生出各種淤塞和改道,沖毀額大片的良田也生造了大片的水澤,將漕河沿岸變得面目全非。
隨著逐漸廢棄的堤岸和水利設施,原本貫通天下權力中樞的兩京,與東南財賦重地之間的水運大動脈,也變成了一段段深淺不一的大小內河。而戰亂中的拉據和相持,則更進一步的將漕河流域,人為阻隔成了大大小小的勢力範圍。
再加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