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5 頁)
位大居士說了,我也說一句:這件事是“水中鹽味,色裡膠青。”試檢點看。上座。
注意呀!參!放下便是,管他那麼多。
()
(楊管老說:“不見也罷!”)
師即曰:一定要見。
(一點五十五分坐第六枝香。二點二十七分下座。)
《楞嚴經》上說:“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放下!色殼子內外都一概放下,“踏破毗廬頂上行”,此身不管,看他是個什麼東西?不要昏沉,身體要端正。你太昏沉了,眼睛要睜開一下(指坐中一人)。正是這個時候,道昏迷不昏迷,道清淨不清淨,你那個清清明明在哪裡?如水中的鹹味,到處都有,只要溫度增高,鹽提出來,水又是淡的了。“羚羊掛角無蹤跡,一任東風滿太虛。”會嗎?
(三點坐第七枝香,三點半下坐。)
腿子剛剛收好,就是這一下,當下即是。這一下過後,有個求定的心起來了,又不是了。這個當下即是,要認定它,但不是道。參!
這一枝香大都昏沉,原因是午飯吃得太飽了,五臟氣脈不通。
(下午點行香)
“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放下!放下即是。《楞嚴經》上說;印度有個瘋子,一天早起照鏡子,看到鏡子裡的頭很漂亮,自己的頭看不到,便瘋了,到處找頭,後來找到了,就不瘋了。
佛證道時說:“奇哉!一切眾生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證道後欲入涅槃,帝釋跪請住世,佛曰:“止!止!我法妙難思。”
要見本來面目嗎?誰見過了?人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動物,連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能看到。想看到嗎?妄想放下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又說:“外其身而後身存。”一、要能公而忘私。二、功夫上講則是充塞宇宙之間,天地與你合一,法身圓滿遍一切處。如何辦呢?放下!休息去!大休大歇去!你早就做到了。只是有一個修道的心把你捆住了,求希奇,求玄妙,一切放下!本來面目就見到了。鼻子不要牽在別人手裡。參!唐宋以前的禪,就是這樣的禪,平平實實,又有些大手眼,所謂要有殺人之刀,活人之劍,五祖演“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的手法,臨濟祖師:有時奪人不奪境(世人喜戴高帽子)。有時奪境不奪人(境界不對),有時人境兩俱奪(置之不理),有時人境俱不奪(由他去)。”方便接引人,沒有定法,如珠之走盤,是個活的,只是使人狂性自歇,真正得道者,死去生來,絕對自由。
(四點三十四分坐第八枝香。五點四分下座。)
放下!“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何謂眾生?社會也。人我眾生三相為空間的,壽者相為時間的。《金剛經》主要的是讓你空四相,去三心,如何辦到“三際脫空,過去等三心不可得,不要收回來,也不要放出去。祖師雲:“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這一段空要看好。有定力的人永遠清明,不會昏頭昏腦(頑空)。前念已過,後念未生時,中間有一段空,要認清這一段空。(老師敲香板一下曰:)過去心不可得。上座。
(下午五點半坐第九枝香。六點整下座。)
三際脫空,當下即是。把持不住,是什麼道理?見到這個理,起心動念,保任這三際脫空,心如明鏡一樣。久而久之,任運自在,活活潑潑。道家叫做“養”,佛家叫做“修”,見性以後才起修。五祖說:“不見本性,修法無益。”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心不黏著),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隨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