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4 頁)
&ldo;蘭兒,你說的很對,但是你要知道,蒙古對我們也是有戒心的,你這樣做,會很危險。&rdo;乾隆的神色看不出來喜怒,但是他已經很久沒有這種讓人看不出情緒的表情了。
這種表情,貫穿著他入皇宮陪伴康熙,成為寶親王成為隱形太子,扳倒弘時處理弘皙,但自從他掃除威脅皇位的一切障礙,內憂外患都在控制中之後,似乎就不需要再隱藏情緒了,也越發不像個帝王了。
而現在,這種表情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臉上。
蘭馨笑的很堅定:&ldo;和親的公主本就短命,還不如放手一搏。病逝或者鬱結於心而亡,還不如更有價值一些。再說了,還有大清這座靠山在,女兒不怕!&rdo;
正文 照樣差幾百字
雍正的兒女太少,而康熙的後宮他沒有認真看過,所以還真不怎麼瞭解所謂得寵的和不得寵的子女在宮中的生活差距有多麼大,雖然知道跟紅頂白是人之常情,但是景嫻的一番描述還是讓乾隆有些不好受,特別是聽到大部分公主都是由教養嬤嬤和奶嬤嬤帶大,一年也見不到自家額娘幾次的時候。
不過乾隆也不覺得景嫻誇大其詞,畢竟皇子都有得寵不得寵的差別,看他皇阿瑪就知道了,更別說將會嫁人的公主,乾隆雖然幻想著自己後宮全是無私的慈母,但他也知道那是幻想……不過自家皇后和愛妃肯定是慈母,其他人就別想了。
不過……似乎愛妃也很少提到她的格格們的事,或許是因為愛妃一直想要個兒子,心裡不平衡的緣故吧。
很少與阿瑪額娘見面,公主的一言一行都在奶嬤嬤和教養嬤嬤的管教下,這些貼身嬤嬤以後也將會成為陪嫁嬤嬤,怪不得公主們一個個都乖巧的過分,說不定這些狗奴才從公主幼年時期,就已經著手了。
不過堅定乾隆想法的是景嫻的一番話,滿人家的姑奶奶本來就和漢人家的女子不同,特別是愛新覺羅家的女孩,那是個個都肩負重任的,更不能教導成一副三從四德的模樣,額駙是尚主,又不是公主下嫁,公主應該學會如何成為主子,而不是如何伺候人。
再加上蘭馨那一番關於和親的言論,本來大清的打的注意是送公主去蒙古,一是顯示對蒙古的親近,二是公主若生下一兒半子那就能讓大清皇室的子孫繼承蒙古的權力,但是現在蘭馨的話讓乾隆的思路開啟了另一番新局面,而這種新局面,更符合大清的利益,做好了,那成就甚至可能超越皇阿瑪和皇瑪法,而且這件事操作起來一點也不難,這對好大喜功的乾隆的力十分強大。
反正這也不是前朝的政事,也沒有什麼後宮干政的說法,於是乾隆立刻和景嫻商量起來,偶爾蘭馨也補充幾句,再加上永璟小包子不明狀況的插嘴鼓掌,一個全新的鍛鍊女兒的計劃就形成了。
也是啊,皇家的公主給誰三從四德?女紅廚藝琴棋書畫更是次要,琴棋書畫是陶冶情操,女工廚藝有下人幫襯。公主該學的是管家管丈夫,現在乾隆還加上了學習政事。後院不能幹政說的是普通人,作為皇帝,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女兒把蒙古的權力抓的死死的,嫁給重臣的,也要好好的把這些權力過大的臣子攥在手心。
乾隆對宗室的猜忌心是大清皇帝中少有的,就連雍正這麼小心眼,對信任的兄弟還放權到了極致,但是可能是對女人的輕視心理,乾隆並不覺得女兒掌權了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威脅,其實就算是兒子掌權,也比外人掌權好。
本來想著直接讓女兒也跟著兒子們上上書房,但是後來想著就算是要掌權,女子學習的東西和男子還是有所不同,乾隆打定主意把宗室王爺以及信任的大臣叫在一起,好好的弄出一個公主學習綱常,以培育外表賢惠內心彪悍的公主為目標,以奪取夫家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