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第1/2 頁)
畢竟許師傅才操持的起飯館。
&ldo;好啊,覺得極好!若只有這麼個地方,也不必費一下午的時間去看城裡的鋪面兒了。&rdo;
許禾又高興起來,他們周遭沒有驛站茶棚,只聽村裡走南闖北的貨郎提起過,若自家看,倒是也新奇。
張放遠見他高興,不免也笑: &ldo;既然如此,那我收攤回來便上山砍了樹過來建茶棚,屆時花費些工錢,隨隨便便就能在村裡找兩個壯力,不出一個月就能建成。&rdo;
許禾點頭答應,腦子裡已經在盤算著去城裡哪家鋪子購置鍋碗瓢盆更划算了。
回家去他就撥出了三千錢,一則是買廚具,二則讓張放遠請人幫忙建造茶棚。村裡請人不貴,五十、六十文就能喊到人幹一整日,五十包飯,六十吃自己。
張放遠就喊了陳四還有他哥,兩三個人綽綽有餘了。
茶棚只需要能遮風擋雨,不似自住的房舍那麼麻煩,內裡是隔開一間屋子又一間臥房,茶棚只需要把廚灶地和吃飯地兒分開就行。
張放遠規的地只佔此處歇息地兒四分之一,剩下的地方仍舊留著,給原來歇腳和擺攤兒的人用,要是全數給佔用了,會有人心中不滿而使壞。
村裡人見著張放遠大清早的就用馬兒拖著木柴出村去,疑惑道:&ldo;去木場賣木頭?不擺攤兒做生意了?&rdo;
第51章
張放遠擇了個日子上縣衙去批辦了手續,這陣子衙門的人正在忙著匯總先時收繳賦稅一事,核對了他此次有無按時按量繳納賦稅,瞧著冊子上有所記錄,表現還不錯後,繁忙之中便沒有對他刁難,匆忙就批了地。
只是主簿將其教導了一番,讓以後開了鋪子要配合縣衙的差事兒,每季最好是自行將賦稅納上,別讓縣衙派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催繳。
張放遠自是百般應承。
其實像是官道旁頭這些地方時常都有老百姓搭建點什麼棚子攤子做點事兒,像擺攤兒隨時撤走這種便不說了,但建了屋棚的卻是要縣衙報備的,但卻也多的是人不去縣衙報備受批,不肯繳納商稅。
但今張放遠已經沒有這種苗頭了,有了許禾他就老實了很多,到底還是正經買賣生意踏實,終歸來就是有了家的牽絆。
不過也不怪老百姓不老實,有些縣城的縣衙不做人,想要得到土地批准,你若是不請酒宴客送禮送錢,跑過四五回,縣衙根本連人都不見。
本就是想做點小生意的平頭老百姓,哪裡經受的起這些消磨,受批了地又要繳納高昂賦稅,兩頭用錢,拿不出那麼多為此多的是人頂風作案。
還好泗陽城的縣令還算是公正清明,沒有明面胡作非為,百姓也能安居樂業。
他置辦好手續就去旺風雜貨鋪裡接許禾,今日他到城裡來買廚具。
馬車停在路邊上,夥計扛了兩捆鍋具出來,雖外頭用麻布包捆了一下,還是能瞧見內裡的陶碗。
又是鐵鍋,漏勺、湯勺、長柄勺……一系裝在鍋裡抬出來,張放遠不能全部叫出這些廚具的名字來,就像許禾認不全他屋裡放的各種鐵器刀具一樣。
他也插不上話頭,抱手在板車前守著。許禾清點了一番才上板車來:&ldo;齊備了。&rdo;
也不等他問,許禾便道:&ldo;一共花了六百文,鐵鍋最是貴的。&rdo;
張放遠知道鐵製物貴,不過這麼半板車的鍋具花費六百多也值當,總之許禾出馬是買不了上當。
&ldo;怎麼樣,縣衙裡的人有沒有為難你?&rdo;許禾就是擔心張放遠這暴脾氣去衙門裡辦不成事兒,百姓待官都得恭敬客氣,保不齊是要低三下四求人的,他覺得自己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