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 頁)
,素有小諸葛之稱,認為劉斐講的頭頭是道,合情合理,在劉斐發言時即幾次向劉斐投去讚許的目光,並把頭點了又點。並不曾注意蔣介石和其他人的表情,因此對劉斐發言結束說的那幾句話,認為是劉斐說的客套話,因此說道:“國難當頭,客套話你也就不必說了,我倒是認為你的意見是對的,而且,切合實際,符合用兵之道,是確實可行的。”軍政部長何應欽對劉斐的意見從內心來說是深表贊同的,但因劉斐在發言時,提到淞滬會戰時最高當局不應依靠九國公約來試圖遏制日本以致造成後期損失慘重等語,看到蔣介石的臉上流露出明顯不高興的神色時,內心即想道:好個劉斐,黃埔一期生,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從你對南京戰守的建議來看,你還是有頭腦有材智的,可是你不該口無遮攔,連你的校長也敢抨擊了。因此未表態,支援劉斐的主張。當時擔任國防部訓練總監的南京警備司令唐生智聽了劉斐的發言暗自思忖道:“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劉斐小小的一個作戰廳廳長,黃埔一期的一個娃娃竟有如此見地,對上海會戰的得失分析得如此透徹,對下一步南京戰場的佈署憑心而論也是頗為恰當的。可是對於我個人來講,恰又是不好支援你劉斐的意見的,想當年張學良曾經因面對日寇的大舉進犯而不戰,放棄了東三省受到國內外輿論的抨擊,到如今還有人將其冠之為“不抵抗將軍”,失去首都的罪過,比失去東三省是不會小什麼的,而這個罪過,順理成章地應該是我這個南京警備司令的,我豈不又成了受國人唾罵的第二個張學良。再看委員長和何部長對劉斐的發言均未表態,心想此二人定是不同意棄守南京的。”遂堅決反對劉斐的主張說道:“軍人有守土之責,不戰而退何以面對國人,況南京是中國之首都,不戰而失之如何向國人交待。日寇在上海兩個多月的作戰消耗已經是強弩之末,如今竟然不稍事休整,補充裝備,就向南京周圍集結,妄圖一舉而奪取南京這明顯地是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我身為南京警備司令,我願率部死守南京,與南京城共存亡,即使戰至只乘唐某一人,若無委員長的撤守命令,唐某人決不離開南京。”蔣介石聞聽唐生智要死守南京,當即接過話來說道:“那保衛首都的重任就由孟瀟兄你負責了。”然後又望著何應欽說道:“孟瀟兄可先行視事,你和孟瀟先研究一下,看有什麼要準備的馬上辦,抓緊辦,不必等待孟瀟兄的任職命令。”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區師令長官,以羅卓英,劉興二人副之,周斕為參謀長,率孫元良之七十二軍,俞濟時之七十四軍,葉肇第六十六軍,鄧龍光第八十三軍,徐源泉之第二軍團,共十五個師,約十五萬人守衛南京,迎戰日寇。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七日,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指揮所部日軍第十一師團第十三師團沿鎮江、丹陽、句容西進為第一路;以第三、第九師團,由金壇直撲淳化為第二路;以第六師團、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師團和國崎支隊為第三路,沿宜興,郎溪、溧陽、溧水、小丹陽一線,直撲南京(師團長分別是谷壽夫、牛島正雄、中島今朝吾、末松正彥,均系中將)。十二月九日松井石根向唐生智發出迫降的通諜,即所謂投降勸告書,投降勸告書全文如下:百萬日軍席捲江南,南京城處於包圍之中,由戰局大勢觀之,今後交戰有百害而無一利,江寧之地乃中部古城,民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蹟名勝蝟集,頗具東亞文化等精髓之感。日軍對抵抗者雖極為竣烈而不寬恕。然於無辜民眾及無敵意之中國軍隊則寬大處之,不加侵害,至於東亞文化,尤存保護之熱心。貴軍苟欲繼續交戰,南京則必難免戰禍,是使千載文化盡為灰燼,十年經營,終為泡影。故本司令官代表日軍奉勸貴軍,當和平開放南京城,然後按下列辦法處置。對本勸告的答覆,當於十二月十日正午交至中山路句容道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