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大旱,鼠疫前兆(第2/3 頁)
意王熙鳳也有些不知所措,但心底的竊喜確是掩蓋不住的。
……
薛家外書房中,薛虹不斷的翻看著典籍,然後在一本書冊上不斷的寫寫畫畫。
所書寫的東西正是瘟疫的預防、範圍控制的辦法。還有幾個相對比較容易獲取成本低廉的藥劑方子。
自今年開春以來,整整一個半月滴雨未下。有道是春雨貴如油,如今滴雨未落,恐怕是大旱的前兆啊!
薛虹記得很清楚,原本歷史上明朝末年因為天災頻發的原因,大明就爆發過一次鼠疫。死傷百姓不計其數。
如今大明好不容易在明君賢臣的聯手之下漸漸中興,可千萬不能倒在這天災之下!!
大旱不僅僅容易滋生鼠疫,還會滋生蝗災,然後是大澇!
天地之間的水汽總體而言,不會變多,也不會變少。短時間內突然變多或少,在未來一定是會自動補償回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老輩人常說:旱三年、蝗三年、澇三年的原因。
華夏作為歷史傳承最完善的國家,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在欽天監將天氣的異常和未來的預測彙報給隆慶帝后,整個朝廷就已經開始做出準備了。
只是農業文明對於天災瘟疫的抗力實在是太弱了。弱到幾場連續但時機恰到好處的天災,就足以將一個鼎盛的帝國打入低谷。
薛虹只是人,他也無能為力改變天災,所能做到的不過是將自己腦子中記得的一些預防疫病的方法記錄下來。然後呈給隆慶帝,讓其分發各地。
這本薄薄的冊子裡,不僅僅有薛虹根據後世知識記錄的疫情防控的辦法,以及一些簡單的急救措施。
最重要的便是將一代名醫吳又可的《瘟疫論》中的一些記載,同達原飲一併記錄在冊。
吳又可,原明末清初人士,因厭惡官場險惡,加之反感庸醫誤人,便棄官從醫。
是華夏中醫學瘟疫學派創始人,吳有性明確地提出了疫邪自口鼻而入的病因學說及“戾氣”致病說,在病機方面提出“邪伏膜原說”和“疫邪九傳說等等。
比西方對於瘟疫的研究還要早了足足兩百年!
薛虹不確定這個世界有沒有吳又可,他所能做的便是儘自己所能,為大明保下更多的百姓。
這一本冊子裡記載的,是薛虹所知道的所有這個時代能用的到的有關瘟疫的知識。
當然,薛虹不屑於做那剽竊欺名盜世之事,書中所載藥方,薛虹皆標明備註了乃一代“隱醫”吳又可前輩所著,自己不過偶得。
這也算是薛虹在這個世界這個時空,對於原時空的醫之大者的尊敬。
薛虹將冊子整理好,確認無誤後便準備將之抄錄一遍,然後立刻呈給隆慶帝。
“師兄。”
黛玉輕輕叩動房門,在得到許可後從門外走了進來。
“師兄,你本月上旬開始便休息的不多,這樣下去身體怎麼受的住?”
此刻的薛虹身上的疲憊之色幾乎呼之欲出,眼底也帶著濃濃的倦色。
為了確保自己所寫的東西有效果,能夠救治更多的人。從本月月初開始,薛虹每天晚上幾乎都會泡在書房中,翻閱典籍,對自己腦海中的知識再三進行推演和考證。
然後又是修修改改,力求預防方法說的言語簡潔明瞭,能夠讓不識字的百姓也能聽懂。
黛玉來到薛虹外書房的書桌前,看著疲倦的薛虹眼底滿是心疼。
剛剛忙於梳理腦海中的知識還不曾覺得睏倦,可如今被黛玉這麼一說,睏意瞬間翻湧上頭,眼皮彷彿重若千鈞。
“師妹,如今初春滴雨未落,恐怕今年是大旱之年。旱災過後必生疫病。
這書冊上是為兄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