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26集《妙法蓮華經》(第1/10 頁)
我們看“顯示真實”的第一段,“大事因緣”。
過去沒有學《法華經》之前,我們修學佛法是靠法力的攝受。我們修佈施,就靠佈施的法來引導我們;我們修持戒,就靠持戒的法門來引導我們。這種以法門來引導內心的法,到最後都會有困難的,就像舍利弗尊者,“心生疑悔”,因為你沒有改變的是那一念心。
本經的意思是,你要用你的理觀來引導法門,而不是用法門來引導你的心。所以我們以前的修行是一個錯誤的修行。就是說,我們先要建立一個佛陀的知見,然後再去修一切法門。這個時候,每一個法門通通是高速公路,通通暢通無比。這就是以理觀帶動事修的概念。
這個理觀的智慧,就是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形成的清淨心跟菩提願。這種理觀的智慧,在本經當中有四個階段:開、示、悟、入。蕅益大師把這個“開”判作十住,安住實相。其實我們凡夫還沒有資格叫十住,我們一般是十信。先信,就是信解。本經後面會說,你對於你一念心性建立清淨心、菩提願。你都不要做,你只要產生一念的信解,那個力量就不可思議了。你相信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你不斷往那個方向走,就不可思議了,那何況是到十住。你只要一念的信解就不可思議,那十住當然更不可思議了。安住實相,就是“開”,就把凡夫的這種顛倒執著開啟了一點。
第二個,“示”。佛陀的光明慢慢地顯示,就是十行。不但安住,還廣修妙行,廣修六度的妙行。
第三個,“悟”,這個悟就是十回向。慢慢透過迴向中道,把理觀跟事修融通,理事融通。
第四個,“入”,就是十地。這個十地就是真實地證入,就自在無礙。
所以說,整個成敗,法門到底是一種受限制的,還是暢通無阻的,關鍵在我們用什麼知見去修這個法門。
醜二、會權歸實
我們看“會權歸實”。你現在懂這個理觀智慧以後,再來看看權法跟實法是什麼關係。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這段經文,我相信剛學《法華經》的人聽了以後會非常驚訝。佛陀告訴舍利弗一件事情:諸佛如來雖然設計了三乘法門,有三乘的因果,但是從佛陀剛開始的規劃,從佛陀的心來看這件事情,佛陀是怎麼看的?佛陀的心是說,佛陀“但教化菩薩”,在佛陀的心中根本就沒有所謂三乘人,都是菩薩道人,都是佛陀的兒子。這是所謂的“人一”,佛陀只教化一種人。
從修行的角度,“諸有所作,常為一事。”雖然表面上三乘人各忙各的,有些人忙修四諦,有些人修十二因緣,有些人修六度,但是從佛陀的角度,他們都是常為一件事情:他們都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陀的智慧,從佛的角度叫“行一”。“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表面上我們看到了三乘或者五乘法門,從佛陀的角度,佛陀只有一佛乘。佛陀只講了一件事,就是成佛之道,沒有所謂的二乘,也沒有所謂三乘的差別。
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明顯看得出來,佛陀看事情跟我們的確有很大的落差,真的是有落差。我們明明看到五乘,我們的確看到有人佈施持戒生天了,有人修四諦十二因緣到涅盤了,有人修六度到功德莊嚴的境界,有人唸佛往生了。佛陀怎麼說我看到所有人只有一種人,就是菩薩?怎麼說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成佛,而所有的修行都是為這個準備的?
蕅益大師舉一個例子說,為什麼佛陀看到“但教化菩薩”呢?他說:“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觀之,實是己子。”說一個乞丐,是一個窮子,他流浪很久了,被大富長者給找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