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36集《妙法蓮華經》(第1/7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補充講表第十三面,我們看三,觀心無常。
這個四念處,它的本法是四諦法。四諦法裡面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裡面的“修道”,道法,開出來有三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所以,整個四諦法門等於是,只要你要修出離道的,必修的。那麼四念處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不淨跟苦,這兩種智慧是對治愛煩惱,貪愛的煩惱,對治我們身心世界的貪愛;另一個是無常、無我,這是對治見煩惱,就是我見的顛倒——我們老是想要去掌控,這種主宰性、這種我執的顛倒。
前面的不淨、苦我們說過了,我們看第三個,“觀心無常”,就是對治我見的顛倒。
三、觀心無常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
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
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
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
從四念處觀心無常的本法來看,我們先看第二句話。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我們的心要打妄想,它有兩個重點:一個能分別的心,一個是所分別的境。我們的妄想叫做生滅心,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才會有的,所以,離開了外境它是不能存在的。它不能單獨存在,不像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可以不需要外境,它能夠離一切相,而單獨地生起了別的功能。佛陀知道眾生的根機,眾生不必要現前。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所緣境,說是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外境拿掉了,這個心就覓之了不可得了。可見得這個妄想是因外境而有的,所以你沒有真實體性,叫“離塵無體”,離開外境沒有真實體性。這第一個。
第二個,“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這說到我們眾生的毛病了。我們凡夫,尤其是那種成功人士,他往往有一種錯覺,就是我為什麼成功呢?因為我對我的事業,我打很多妄想,我比一般人用心。我操碎了心,我今天才會成功。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你會成功,跟你打妄想沒有關係,是因為你有福報力,你知道嗎?你不用這麼操心,你也會成功,你懂嗎?操心的人多了去了,少數人成功嘛,是吧?所以我們凡夫總是覺得,我什麼事都得操心,這個事情才會變好。我跟你講實在話,這個事情會變好,你操心也沒有用。它本來就變好,它就是變好;它本來會變不好,也跟你的操心沒關係。所以我們操心叫做白操心。“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可能剛好是因為你操心,這個事情本來就會成功,剛好讓你碰上了,所以你認為你的操心讓它成功。其實不對,你是白操心了,你不操心它也會成功。這個地方有一種無我的意思了。其實無常跟無我它們兩個是混著說的,就是打妄想是多餘的。這是從空間上來說。
從時間上來看,“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蕅益大師常說的。為什麼叫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呢?因為“未生無潛處”。你看你那個操心的心,外境沒有生起之前它在哪裡?你正操心的時候,“正生無住處”,這個心在活動,它住在哪裡?它也不在身體裡面,也不在外面,但是它就是在操心,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事情過了,那個心也不可得。所以過去也不可得,現在也不可得,未來也不可得,它就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沒有真實體性。
所以,它沒有所謂的時間、空間的東西。結論:“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這個念頭就是剎那剎那生滅,因為很相續,所以我們把它當真實。
如果我們今天操作只有一路在權法上,用無常、無我來觀這一念心,那後果不堪設想。那你會得到一個結論,所有的心識活動通通是多餘的。我們從權法來看就是這樣。但是你看大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