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集《妙法蓮華經》(第4/10 頁)
久修菩薩事修六度怎麼回事。
癸一、問禪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這裡的禪定跟前面的禪定不一樣。前面的禪定是針對初心菩薩的收攝身心,就是你這個菩薩不能一天到晚整天忙,你要有一段時間來修習禪定、修習智慧,來把身心收攝一下。這個地方是久修菩薩。這個禪定,他一帶動的時候是有功德的。這裡面講到慈悲喜捨的功德。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他在一種寂靜的心中。這個“宴”就是安詳地靜坐,他入了一種寂靜的心中。菩薩入禪定,跟外道入禪定不一樣。菩薩是有大福德,他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他大福德。他這個心一靜下來的時候,天龍鬼神是知道的,對他恭敬、禮拜甚至於供養。菩薩對這種境界“不以為喜”,他不生歡喜,他保持平常心。就是這個禪定跟舍心——慈悲喜捨的舍心相應。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他在入禪定的時候放大光明,等於是顯神通了。那麼幹什麼呢?拔濟地獄眾生的痛苦,使令他們能夠栽培善根、令入佛道。這個地方是禪定跟慈悲相應,就是慈悲喜捨的悲。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為什麼這個菩薩要強調光明呢?因為有些眾生有障礙,他必須要用這個光明來破除障礙,說是“遇光安樂,觸者受益”。其實佛陀說法也經常放光明,有些人有障礙,用光明是最快地直接破除障礙。
這種帶有功德的禪定,我們一般的說法就不叫禪定,就叫三昧了。他那個心一寂靜以後,會出現很多功德,慈悲喜捨,各式各樣的作用,我們一般這種叫三昧。
癸二、問進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前面的精進,是說一個初心菩薩,強調一種點點滴滴的定課。那麼這個老參,他為了要突破,他有一些固定的加行。
又見菩薩,他在某一個時間必須要有一種加行。怎麼回事呢?“未嘗睡眠。”比方說般舟三昧,就是常行三昧,他九十天當中不坐不臥,在山林中經行,勤求佛道。他為什麼做這件事情呢?他不是修無益的苦行,他是為了要以這種功德來回向無上菩提。我們一般的精進,我們前面說過,必須在一種穩定的環境,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正常!但是偶爾在一年當中做一兩次的精進,參加個佛三、佛七,做一個激發,做一個突破,這個是有必要的。這是說老參。
我們說,初學者需要的是安忍的力量,你要耐得住寂寞;老參他要有一種衝力,因為老參沒有動力了,他要有一點衝力。有時候做一個衝勁,他會有所突破的。這個是精進。
癸三、問戒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具戒”,這個“具戒”不是出家的具足戒,蕅益大師說這個是圓滿的菩薩戒法,它從一個初心自利自受用的戒變成一種他受用的戒。這個菩薩戒法的受持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威儀無缺。”對前面的十波羅夷的重罪要嚴格持守,就算有違犯,馬上懺悔;第二個,對於其他的微細戒要“淨如寶珠”,對其他的就護持如寶珠一樣。為什麼呢?“以求佛道。”
古德說,前面的持戒是舍國出家,是難捨能捨。對初學來說是強調舍,透過舍心來成就持戒。這個地方是戒度圓滿,是難持能持,重點在持守。菩薩戒的確不好持,因為菩薩戒的所緣境可不是誓斷一切惡,它還誓修一切善,還誓度一切眾生。菩薩戒等於是用佛陀的標準來要求我們凡位菩薩。所以蕅益大師說:菩薩戒法,“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
,!
那怎麼辦呢?它是這樣的,我們持菩薩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