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德軍一九零八年制訂、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生效的野戰勤務條例宣佈‐‐和以前宣佈的一樣‐‐最確切的情報來自目力觀察,主要由騎兵來獲取情報。但是,德軍的十個騎兵師未能在戰爭開始時突破敵人的前沿陣地,深入敵後偵察情況。後來,塹壕戰更使得這種希望成了泡影。
在塹壕戰中,關於敵人的大量情報,同以往一樣,是作戰部隊用肉眼觀察獲得的。多數情報是眼睛看得清的。塹壕裡計程車兵報告敵人在挖新戰壕了,敵人在築機槍掩體了。他們派出偵察小分隊,到更近的地方去偵察,去抓俘虜,也許還能繳獲檔案。在整個戰鬥過程中,他們能發現敵人的新陣地,偵察敵人的新戰術,抓住俘虜,繳獲新式武器。
他們的基本情報由新的測向方法加以補充。譬如,聲測隊和光測隊確定敵人炮兵陣地的位置,以便德軍炮兵能夠瞄準它並加以摧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最快的偵察工具當然是飛機。使用飛機進行偵察的活動發展得非常迅速,以致僅僅在戰爭爆發後八個月,總司令部就不得不對它進行集中指揮。在炮兵彈著觀察和戰鬥進行期間,速度都極為重要。偵察依賴視力。觀察人員在炮彈落下時用無線電報告,或者用筆記下敵人的活動情況。
但是,使空中偵察成為最有意義的情報手段的原因卻是由於攝影術的應用。一九一五年首次拍攝的垂直航空照片證明,它們所獲得的情報,比肉眼看到的要多得多。到了一九一八年,德國的許多照相機每週從空中拍攝的地面的面積,比康乃狄克州還大。航空攝影成了德國軍事偵察的主要手段。這個新的情報手段,對雙方軍事行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下述事實中得到最生動的體現:一九一七年以後,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都嚇得不敢在白天調動軍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頭幾天,東普魯土柯尼斯堡德軍要塞的無線電臺,截收了俄國軍隊的幾封明碼電報。這幾封電報披露了俄國軍隊向東普魯土大舉進犯的意圖。電報內容非常詳細,使得東部戰區德軍司令保羅&iddot;馮&iddot;興登堡和他的參謀長埃裡希&iddot;魯登道夫對於敵軍動向的瞭解,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由於掌握了敵軍意圖,德軍就在塔內貝格戰役(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的少數幾個決定性勝利之一)中包圍、分割並全部消滅了俄國軍隊,從而使俄國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遭到慘敗。它還開啟了德國人的眼界,新的情報活動方式,對德國人來說,真是見所未見。
塔內貝格戰役以後,德軍統帥部設立了無線電截聽站。
新的情報來源,主要是由德軍電訊偵察之父路德維希&iddot;福伊特提供的。一九一四年年底,福伊特三十二歲,擔任了總司令部無線電臺臺長。他在電臺內設立了以西方國家為物件的密碼分析所。雖然它的破譯密碼能力不如法國(例如,法國破譯了德國的外交密碼,而德國從未破譯過法國的外交密碼),但是這個密碼分析所對東方的電訊偵察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德軍高階將領說過: &ldo;俄國參謀部的無線電報,總是預先告訴我們他們的部隊集結的地方和新的行動計劃。&rdo;由於預先了解情況,德國軍隊打敗了俄國軍隊。
敵軍塹壕裡的電話提供了更多的口頭情報。一九一五年初,三十二歲的電報監察員奧託&iddot;阿倫特發明瞭一種裝置。
這種裝置可以接收接地迴路的電話,並放大它的聲音,從而能收聽到電話中的談話。到一九一八年,德國用二百九十二個這樣的裝置來偷聽電話。
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大本營情報處是由一個普通參謀瓦爾特&iddot;尼古拉少校領導的。他三十五歲,中等個子,黃頭髮,精力充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