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容易,做稱職的父母很難》(二)(第3/11 頁)
床上,興致勃勃地觀看窗外的景色呢!見我忙不迭地跑來,就用小手指著著窗外斜對面的樓房說:“媽媽,你快看,亮亮的太陽,照在一排一排的樓房上,多美呀!”
可我一看到她手裡拿的奶瓶,氣就不打一處來:已經該是送她上幼兒園的時間了,可她還沒有喝幾口奶呢!在這樣的一種壞心情下,我不但沒有和她一起看那亮亮的太陽,而且立刻就衝她兇巴巴地吼道:“趕快喝奶!”
可能是女兒沒有想到我會那樣吼吧,她立刻就哭了起來,我也沒有時間去關心她的感受,還忙自己的去了。她只好含著眼淚喝了奶,情緒不太好地被我送到幼兒園了。過後我很後悔,整個上午心情都很糟糕。要知道,女兒還不滿兩歲呢,能夠那樣專注地觀賞窗外美麗的景色,而且描述得那樣好,我應該高興才對啊!如果我能換一種方式說:“是呀,真美!你趕快喝奶,喝完了咱們去幼兒園,一邊走一邊看好不好?去外面看會更美的!”
我要是那樣做了的話,女兒肯定會笑著喝完奶,高高興興地去幼兒園!
所以說,為了能夠做到不像我這樣對小孩子發了脾氣以後又後悔不迭,父母親除了要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高興地配合自己之外,不妨還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做法來幫助改善這種情況。
第一種做法是澄清守時與不守時的厲害關係,讓孩子自己選擇。小孩子的注意力是極不穩定的,他們往往沒有明確的行為目標,關注點總是隨著自己的興趣而轉移。一旦發現了好玩兒的事物,就會完全沉浸其中而忘卻其他。瞭解了小孩子的這個特點,父母就不必為他(她)不守時的舉動感到不可理解了。每當遇到小孩子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不守時的情況時,父母親可以客觀地向孩子說明不守時可能產生的後果,告訴孩子守時是每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美德,而感興趣的事情以後還可以接著做,然後由孩子自己能做出選擇:是守時做應該做的事,還是承受不守時的後果繼續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會使孩子對於有關時間的觀念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第二種做法是利用作息制度來約束孩子守時。對於小孩子來說,由於他們沒有什麼時間方面的概念,時間觀念很薄弱,加之自我控制能力又差一些,想要讓其掌控時間是一件難度較大的事情,這就需要為孩子建立一種相對穩定的生活程式。所以,父母親可以與孩子商量制定一套既合理又完整的生活作息制度,並輔以相應的獎懲措施。孩子認可後,就應該自覺地執行。
第三種做法是父母親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在家裡,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孩子;而孩子則是父母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在守時的問題上,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特別注重時間觀念,養成守時、惜時的好習慣。比如和孩子約好什麼時間接他(她)回家,什麼時間去公園,都必須嚴格執行。如果做不到,就要誠懇地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並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同樣地,如果孩子不能履行約定,父母也要毫不留情地讓孩子體驗不守時造成的後果。比如,因為孩子不守時錯過了一場他(她)非常喜歡的電影;因為孩子不守時誤了班車,結果他(她)就沒有能夠按照原定的計劃到達姥姥家和舅舅玩兒,而舅舅本來說好了要帶他(她)爬山的……如此等等,讓孩子自己感到很惋惜,那麼,他(她)以後就會自覺地做到守時了。
此外,還可以藉助於孩子非常喜歡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為孩子樹立榜樣。由於小孩子很喜歡故事中的某一個人物形象,父母就不妨用那個人物形象非常守時的事例來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這一辦法往往很容易奏效。
對於大一點兒的孩子,父母可以選擇一些有關名人守時的兒童讀物,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