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3 頁)
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齊景公爭霸
&ldo;向戎弭兵&rdo;之後,春秋時期大規模的爭霸戰爭,基本上算暫時消停了。但戰火併沒有因此而絕跡,牽連南北諸侯國的大規模爭霸戰雖已不再,但是國家之間的區域性戰爭卻日益增多。原本作為&ldo;兩極&rdo;而存在的晉楚兩國,很快就捲入到了和自己鄰國的新戰爭中去,楚國的對手,是眾所周知的吳國,而晉國的對手,卻換成了老牌霸主齊國。
如果要用一句俗話來形容春秋時期齊國的地位,那隻能說是&ldo;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rdo;。在春秋五霸之中,齊國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齊桓公時期,向齊國俯首稱臣的列強數目之多,之後的歷代霸主都無人能趕得上。&ldo;尊王攘夷&rdo;的稱霸方式,也是齊國首倡的,但齊桓公短暫的輝煌之後,卻是整個齊國長久的沒落。先是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到內亂中,靠了宋國的幫助才得以冊立新國君,然後到了晉國強大之後,原本是霸主的齊國,又只能跟在晉國後面做跟班,之後的春秋爭霸局勢,成了晉國和楚國的南北爭霸,齊國不是做跟班就是做看客,卻總是當不了主角。
這種局面齊國是不會甘心的,何況齊國與秦國不同,秦國地處西陲,有關山阻隔,只要晉國把關卡一堵,秦國人就進不了中原。齊國卻不一樣,齊國所處的東方,是當時春秋地區最富庶的地區,而且是易守難攻之地。之所以長期以來萎靡不振,一是齊國在為齊桓公&ldo;買單&rdo;,齊桓公時期,雖然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但他是採取了抬高宗族的方式,來壓制臣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宗族之間的內耗不斷發生。所以在齊桓公過世之後的100多年裡,齊國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奪位內亂,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過世後,齊孝公的弟弟殺掉太子,自立為齊昭公,齊昭公死後,齊昭公的弟弟也有樣學樣發動政變,殺死太子姜舍,自立為齊懿公。這個齊懿公的下場更慘,因為和自己車夫閻植的老婆私通,被閻植勾結大夫丙舍發動政變,自己身死不說,全家也被殺盡。之後姜舍的兒子齊惠公即位,大力抬高士大夫地位,削弱宗族權力,自以為萬無一失,誰知摁下葫蘆起來瓢,其子齊頃公即位,發生了士大夫國氏、高氏聯合驅逐崔氏的事件。之後宗族勢力日大,崔氏、慶氏等幾大家族日益尾大不掉,國君幾被架空,而且幾個家族之間相互明爭暗鬥,經常發生大規模火併。到了齊莊公在位時期,公元前548年,因為齊莊公和士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聯合慶氏發動政變殺害,所謂國君,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傀儡玩物。
內戰打得一團糟,霸業自然無從談起,齊桓公之後的歷任齊國國君,大多數都是不愛惹事的,輕易不主動參加爭霸戰爭,所謂重現齊桓公偉業的目標,也就是夢裡時常有。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齊懿公之後登基的齊頃公,那時候齊國國力恢復,又趕上晉國國君權力衰弱,楚國內亂不止,也就動了爭霸的念頭,率軍和晉國在山東濟南打了一仗,戰前信心百倍,說&ldo;滅了晉國再回來吃飯&rdo;,所謂&ldo;滅此朝食&rdo;的典故,就是出於此。但口號響亮沒用,晉國雖然衰落,可到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和齊國真刀真槍打了一番,直把齊頃公打得全軍覆沒,自己險些被俘,被晉國人繞著華不注山追了三圈,靠了和大臣逢醜父互相換衣服,最後才保住一命,&ldo;三週華不注&rdo;的典故,也是這麼來的。這場慘痛的失敗,除了為中國成語文化事業做了點貢獻外,對於齊國本身而言,可謂毫無益處。
然而,就在齊國外戰一塌糊塗,內戰打得一團糟的時候,一個重現齊國霸業的人終於出現了,他就是在齊國崔氏之亂後被擁立登基,一度成為傀儡的齊景公。
【一】
說起齊景公,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