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不倫不類(第1/2 頁)
《龍爭虎鬥》這部影片,如果單從盈利能力來考量的話,或許真的是電影史上無可匹敵的存在,但若是綜合其他各個方面來看,它實在難以被稱為一部成功的合作電影。
首先,在故事敘述和情節發展方面,存在著諸多硬傷和不合理之處。觀眾們很難完全沉浸於劇情之中,無法與角色產生深度共鳴。
其次,就演員表現而言,雖然主演們都具備一定的演技實力,但由於文化背景、表演風格等差異,導致他們之間的配合顯得有些生硬和不協調。
再者,電影的製作質量也有待提高,包括場景佈置、特效呈現以及剪輯手法等方面均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
而尤為關鍵的一點在於,中美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的種種衝突始終未能得到妥善解決。這種矛盾不僅僅體現在創作理念和藝術追求上的分歧,更涉及到工作方式、溝通交流以及資源分配等實際問題。這些未解決的衝突無疑給整個專案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嚴重阻礙了影片最終品質的提升。
甚至僅僅只是為了這部影片的名字,兩方就展開了一場激烈且持久的爭奪戰。美國方面所起的名字叫做《血與骨》,然而,以李曉龍為代表的來自香港的團隊卻對這個名字感到困惑不已。
他們根本無法理解這樣一個名字究竟想要傳達出怎樣一部電影的主題和風格。於是,李曉龍堅決地主張將其改名為《成龍爭虎鬥》。他認為這個新名字更能夠準確地展現出電影中的精彩動作場面以及主角們之間激烈的對抗情節。
可是,美方對於這一改動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覺得“老虎”和“龍”打架這樣的描述聽上去簡直就像是一部關於動物世界的紀錄片,完全不符合他們心目中對於這部電影的定位和預期。
就這樣,雙方如同針尖對麥芒一般,各持己見、毫不退縮,激烈地爭論起來,誰也不肯退讓半步,場面一度陷入僵局。
只見李曉龍面色漲紅,情緒激動地揮舞著雙手,口中振振有詞,竭盡全力想要用事實和道理來說服美方接受他的觀點。而美方代表們則同樣態度強硬,他們緊緊圍繞著自己的立場,不斷反駁著李曉龍的意見。
與此同時,一直在旁邊默默觀察的導演高羅斯終於按捺不住,也加入到了這場唇槍舌戰之中。
他神情嚴肅,目光如炬,條理清晰地闡述著自己對於影片片名的獨特看法和深刻見解。一時間,原本就喧鬧不已的討論現場變得愈發嘈雜混亂,空氣中彷彿瀰漫著濃烈的火藥味,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一場“爆炸”。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眾人依舊僵持不下,誰都不願意做出絲毫妥協。然而,經過長時間的僵持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最終竟然是以美方的讓步作為這次爭論的結果。
儘管如此,這個看似簡單的結局卻牽出了一個隱藏在背後的巨大難題:在這部中美合作拍攝的電影製作過程中,如果雙方再次產生矛盾或者爭議,那麼究竟應該由哪一方來做最後的決策呢?
這個問題猶如一塊沉甸甸的巨石,壓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頭,讓人不禁開始擔憂起後續的合作是否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首先擺在眼前需要應對的問題便是李曉龍對於其所期望劇本的修改權一事。
從個人情感層面而言,李曉龍無論怎樣都無法接納自己在大銀幕之上演繹英國特工這類角色形象。他堅決主張將自身於影片裡的人物設定變更為一名少林俗家弟子,並且把反派塑造成為出身少林派卻叛離師門、殘殺其妹妹的惡徒。
如此一來,他去與反派清算舊賬就成了替門派剷除敗類、報血海深仇之舉。
然而,美方對此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覺得李曉龍過於執拗,提出的各種訴求過多且繁雜,甚至已然對製片人以及導演應有的權利構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