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二十九(第1/7 頁)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這些境相,是相,還是非相呢?是五蘊,還是非五蘊呢?如果是相,是五蘊,那就都是應當捨棄的,還有什麼值得寶貴的呢?如果非相,非五蘊,那麼能看的念頭尚且不可得,這類境相,又從哪裡產生呢?
古云,學道之人不識真,皆因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正閣下貼切之對症妙藥也。
古德說:學道之人不識真,皆因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正是你貼切對症的妙藥啊!
禪豈可妄以己意參乎。當此一念起時,直須看其落處。不在此處著力,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猶以為得,豈不大可哀哉。
禪怎麼可以隨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參呢?當此一念生起時,直須看住它(此一念)所著落的地方。如果不在這件事上著力用功,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卻還以為有所得,豈不是太悲哀了嗎。
雖然,光非禪客,絕不以禪學教人。此不過以閣下不識其境,為邪正是非,不禁稍為辯析。倘閣下欲高豎禪幟,以大徹大悟為事,當更參禪宗大老。
雖然對你說了這些,然而我並不是參禪的人,也絕對不用禪學教導他人。只不過因為閣下你不能辨認其中境界的邪正是非,不禁稍微為你辯析罷了。倘若閣下想要高豎禪宗的旗幟,以大徹大悟為事業,那麼應當去參訪禪宗的大德長老。
如曰吾於即生決定要了生死,請將參禪之念,拋向東洋大海外。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唸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決定可以滿其所願。倘不依淨土法門,所有修持,皆成人天福報,及未來得度之因緣而已。欲了生死,斷難夢見。
如果說你決定想在這一生中了脫生死,就請將參禪的念頭,拋向東洋大海之外。從此依從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唸佛求生西方,那麼仗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決定可以滿足你的願望。倘若不依從淨土法門,那麼所有的修持,就都成了人天福報,以及未來得度的因緣而已。想要了脫生死,斷然難以夢見。
欲知禪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禪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嘆,渺不知其歸著。是宜專閱淨土著述。
想要了知禪宗淨宗的所以然,非博覽禪宗淨宗諸多書籍不可。即使能夠博覽,倘若沒有擇法的智慧眼,也成為望洋興嘆,渺然不知其中的歸趣和著落。所以應該專門閱讀淨土著述。
然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祈息心研究,當自知之。
然而淨土宗的著述很多,沒有入門的人,還是難以把握脈絡和關鍵。如果想要從這諸多著述當中,挑出一部來—— 它的內容引人入勝,將禪宗淨宗的界限,佛力自力的差別分析得明明白白,絲毫沒有疑惑和滯塞;並且語言顯淺,意義平實,適合作為研究古德著述的初步向導—— 這就是《印光文鈔》了吧。祈望你靜心研究,自然會知道了。復周群錚居士書一
蕅益生於明末,沒於清初。一生弘法,皆在南方,未曾一到北地。兼以順治初年,南方多未歸服。故大師於崇禎升遐,明圖版蕩之後。凡所著述,但書歲次,不書國號及年號耳。
蕅益大師生於明朝末年,圓寂於清朝初年。他一生弘揚佛法,都在南方,沒有一次到過北方。又因為在順治初年,南方大多還沒有歸服清朝。所以自崇禎皇帝自盡於景山,明朝的版圖發生動盪之後,蕅益大師所有的著述,都只寫上甲子年歲的次序,不寫國號以及皇帝的年號。
及至福建寧波,各處歸順之後,不一二年,即入涅盤。而臺宗有仿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