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倭軍沒走?(第1/2 頁)
豫東形勢一片火熱,為了專心軍事,趙驥趕緊給後方留守的傅秋濤去了封電報,請這位農運專家前來主持局面。
傅秋濤在得知情況後也是激動不已,他立即把幾個工廠的生產任務移交給杜斌彬負責,同時請鐵軍長回石子咀機關總部總攬防務,自己則親自帶著一幫幹部快馬趕到豫東。
傅秋濤是延安的湖南老鄉,十八歲就開始擔任僱農工會委員長,二十歲就參與組織農民起義,二十七歲就一手建立起了湘鄂贛蘇區。
這位後來的開國上將最亮眼的功績並不是戰功,而是堪稱我黨t0.5級別的超強群眾組織能力。
pS:個人觀點,以政工被授元帥或大將的應該算t0級別。
在傅秋濤接手豫東群眾工作後,整個基層組織的運轉速度明顯又上了一個臺階,每天都能看見百姓們推車挑擔地往返於鄉間的道路上,一派繁忙景象,和之前毫無生氣的災後慘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情此景,正如延安詩中所寫: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和獨立師的快速反應不同,國軍的行動要顯得遲鈍得多得多。
一方面是資訊的滯後,因為國軍丟掉的地盤丟了就是真的完全丟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他們是真的一點兒根基都沒有,對淪陷區內發生了什麼事要麼後知後覺,要麼就乾脆直接兩眼一抹黑。
另一方面則是內部的利益算計和黨同伐異,行政文官對接手豫東的數百萬災民毫無興趣,甚至可以說是極力牴觸的,對他們來說那是個徵不了稅還得搭進去錢糧的賠本買賣,至於百姓的死活,哼,關我屁事。
不過想借賑災撈一筆的人也不少,不賑災怎麼找重慶要錢?不要錢我怎麼貪墨剋扣?不貪墨剋扣我又拿什麼養姨太太?
軍方倒是有想趁機收復失地邀功的,但同樣也有擔心一旦進入豫東就會直面倭寇兵鋒的人在,有黃泛區把倭寇跟自己隔開多好,沒事兒幹嘛要湊上去和鬼子防區相接。
兩派之間光是打嘴仗就不是一天兩天能完事的,等事情從河南一級一級報到重慶,然後再一級一級轉回前線,前線再吵鬧幾天、集結幾天後終於把軍隊開出來時,整個豫東地區早已是改天換地。
負責收復豫東的是國軍第三集團軍,說是集團軍,實則就下轄一個光桿第十二軍,這種奇怪編制的原因倒也簡單,因為第三集團軍是原西北軍韓復渠的部隊。
在韓復渠坐失山東被槍斃後,第三集團軍原有的四個軍一個在臺兒莊打光了被重慶直接撤編,兩個劃給了中央軍打輔助,所以就只剩一個軍了。
擔任先鋒打頭陣的重擔當然是由這種炮灰部隊來扛了。
第十二軍剛進入豫東地界,士兵們就在路上的顯眼處找到了一份蓋著硃紅大印的安民告示,印文是皇協軍中央警備旅,落款署名則是劉夷。
第十二軍軍長賀粹之自然是聽說過劉夷大名的,這可是陪都衛戍區司令劉峙長官的親侄兒,自己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當年北伐時的麾下愛將,二十七歲就當上了少將旅長的國軍名將。
咦?情報不是說倭寇已經主動撤出了嗎?那劉夷怎麼會還留在這裡?
賀粹之一邊派人急報鄭州的集團軍司令孫桐萱,一邊派出部隊前出火力偵察。
堂堂國軍,打不過小鬼子也就算了,收拾收拾皇協軍還是有幾分自信心的。
出乎賀粹之預料的是,孫桐萱的答覆還沒回來,前頭的偵察部隊就像半夜出門撞了鬼似的逃了回來:“鬼子!是鬼子!”
賀粹之有點生氣,頗帶點恨鐵不成鋼地用馬鞭抽了下部下的軍帽:“不成器的東西,慌什麼慌,說清楚,究竟是皇協軍還是真鬼子?”
“報告軍長,不是皇協軍,是真的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