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天送奇才(第1/4 頁)
有些人,天生時心和靈就通透如同水晶!
有些人,隨著人生的跌宕起伏,歷經千難,最終獲得智慧和清明。
可最為恐怖的是,還有一種人,天生就開了慧眼,此生又選對了方向,並且堅持做了一生!
這樣的人,往往成就極高,如同群星之中的恆星,在夜的星辰之間熠熠生輝。
張衡,就是這樣的人。
張衡幼年時就展現出了非凡的學習天賦,10 歲時便能對五經六藝倒背如流,看書過目不忘。
張衡 15 歲時離開家鄉南陽外出遊學,18 歲便寫成了流傳千古的《溫泉賦》。
自從張衡入學以來,袁華彷彿找到了一個真正的朋友。這種感覺,無法形容,袁華接近兩千年之後的知識點只要稍微講解,張衡居然就能很快理解,並理出脈絡。
袁華髮現,他會天生將知識進行歸類和整理,並且極其善於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
比如,袁華和他討論物理上的宇宙,討論這宇宙的宏大和時間的無窮,他會用最美的文字來表達,“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在漢語中,宇,代表空間;而宙,代表時間,這樣宏大又美的文字表達,讓袁華驚歎不已。
袁華時常去張衡家做客,他的父母親人時常說一些張衡年幼時的故事,這些再次驚到了袁華。
有些人天生就有科學精神,不需要人教,生而有之。
張衡小時候讀到關於北斗星指向與季節關係的詩句後,卻不全然相信,幼年的他便會透過查閱其他書籍,自己動手繪製星星圖來驗證,最終發現詩句存在不準確之處。
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多疑問,總想知道背後的道理。
他自幼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興趣,會關注影子長短的變化,還會在夜晚執著地數星星,並且不滿足於簡單的觀察,而是嘗試去理解和探索背後的規律,展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求知慾和洞察力。
袁華髮現,某些人可能天生便是一個時空裡的變數,只是這些變數是否被王朝重視,並放大這些變數的作用。
比如,牛頓,英國人讓他擔任皇家學會的主席,分配整個英國的科研資源,包括整個國家的科研方向,科研資金和科研人力的培養。他們在那個時間節點,將牛頓這個時空的變數無限的放大,並徹底梳理出了整個帝國未來數百年的科學發展脈絡。
直到今天,在英國廣播公司(bbc)開展的 “最偉大的英國人” 全球民意調查中,牛頓以 21.4%的得票率名列第一,力壓英國最偉大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最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和最偉大的政治家丘吉爾等名人。英國曆史學家亨特評價牛頓的成就影響全人類,國際上公認他是 “最偉大的英國人” 是合情合理的。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英國人知道,大英帝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牛頓(1642-1727)。
可為什麼英國抓住了這個變數?為什麼不是中華?
17-18 世紀,英國的大學開始開設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課程,增加科學類課程比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為牛頓等科學人才的成長提供了知識儲備和學術氛圍。
英國皇室極其重視理科教育。
英國皇室會出資,鼓勵英國的學者與歐洲大陸保持著廣泛的科技學術交流,年輕學者透過留學海外和國際交流,把其他國家優秀科學傳統和先進科學成果帶回英國,壯大了英國科學家隊伍。
1662 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旨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科學家提供了交流和研究的平臺,推動了科學研究的團體化和專業化,牛頓就擔任過皇家學會會長,但他只是英國曆史中的一環,只是他的研究成果最為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