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5 頁)
主參政渠道,加強政府和民眾間的交流和信任。黃國滿:《當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問題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3期,第169頁。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前公民,無論是中產階層還是非中產階層的團體意識比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民的政治參與。在托克維爾看來,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工業化、官僚主義化等原因,國家會集權於有權勢者,逐步使國家成為唯一的權力中心,而沒有其他力量與之抗衡。結果導致分散的個人不會被理會,不會有足夠的興趣參與政治,甚至是完全接受統治,出現民眾對政治的冷漠。西摩·馬丁·李普塞特,同前引書,第6頁。因此在現代社會中,開展社群建設、鼓勵社群自治和建立各類民辦組織,爭取民眾的加入,對於促進政治參與和維持社會民主是必需的。
發展電子民主,增強政治溝通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計算機及網路在中產階層的生活中越來越佔據重要地位,在政治生活出現了電子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王向民:《電子民主理論》,《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02)》,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第137~155頁。相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代議制的不足,草根式的電子化的民主表達更為直接,也逐漸具有影響力,在“孫志剛事件”廢除收容制度、“劉湧案”的改判、哈爾濱“寶馬案”、西安“寶馬案”及最近聲勢浩大的對日問題網上簽名等等都顯現出“電子民意”的威力。
網路的超時空性特點可以擺脫代議制民主對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自由廣泛地關心討論問題。因此,人們利用電子民主可以進行政府上網公開資訊,擴大民眾對政策的瞭解,可以加強政府和民眾的互動,溝通政府活動和民眾需求,可以就大眾所關心的問題進行非正式的辯論,可以透過在正式的途徑上展開政府和民眾之間的諮詢和協商,也可以進行網上投票的實踐。近來網上舉報在司法機關獲取犯罪線索上也有重要進展。
政治人的培養
在這個方面需要對公民進行政治知識教育。改革開放後雖然我們逐步糾正了公民的政治知識偏重於階級鬥爭的狀況;但由於宣傳教育的力度不夠;使許多公民對現行的政治制度、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如何與人大代表聯絡並透過人大代表向決策部門反映意見、什麼樣的意見能夠進入決策部門等政治知識仍是模糊的;而這些政治知識是公民正確、有效地參與政治所必須具備的。同時需要增強公民參政意識;摒棄傳統政治文化中的不良影響;摒棄個人崇拜思想,普及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法律等現代政治意識;引導公民正確認識自己的權利和責任。要注重職業政治人的培養嘗試,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增加專職人員,提高參政者的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
1949年前的上海中產階層
始於19世紀40年代開埠的上海近代城市史,是一部上海現代化的發展史和社會轉型史。這種在外力衝擊之下生髮的對現代化的內在追求和努力,賦予上海現代化以獨特的複雜性和艱難性。由不斷分化到不斷整合所呈現出的多元勢差結構,集中體現了後發生型現代化的典型特徵。雖然其社會轉型至1949年並未真正完成,但就其現代性而言,上海仍具有最為成熟和特殊的個案意義。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程序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 (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7~29頁。今天我們回顧上海百年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有關上海的研究幾乎與開埠以來上海城市的發展同步展開。隨著改革開放以後上海研究的持續升溫,大量學術成果的問世,上海研究(又稱為上海學研究)已成為有豐厚積累的國際顯學。熊月之、周武主編《海外上海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然而令人遺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