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紅樓風趣 > 第172章 臃腫的官僚體系;上下稱頌太子賢名

第172章 臃腫的官僚體系;上下稱頌太子賢名(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名柯:論如何用紅方身份打敗酒廠寒門國舅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陶李戀:宮廷異聞錄三國之風起揚州遠東新紀元1630斬神:哦豁?他倆的友誼,變質了當非專業人士遇上cos穿醉僧懷素李峰的回憶文野太宰與文煉太宰一體雙魂穿越符文之地找老婆原神:美露莘的我不想當抱枕穿越後我成了魚玄機的老師群星:我的領袖不太對勁大秦二世公子華我沒有,你胡說,拿證據出來啊海賊:極惡之徒,天龍人聞風喪膽雙子海圖:霸者航路海賊之開局暗暗果實

督察院所有人再三權衡利弊,決定還是將決定權交給自家陛下處置吧。自己只管如實上報便是。

其實若是一州知府、知州這樣的地方官,御史們或許還敢操作一下,至少年底不能給自家陛下添堵,免得大家都過不好年。

可這是統轄一省的布政使啊!正八經的封疆大吏,還是隆慶帝的心腹。

御史們也不敢妄加猜測,只能將自己所見所聞如實書寫奏摺,同各省的彈劾一併呈上。

……

年關時節,百官忙,隆慶帝更忙。

自古以來,皇帝為了分化臣子權利,加強中央集權,會不斷的擴大官僚體系,以官僚監察官僚。

如中央廢丞相,分化相權,將一個人就能幹的活分給三個人,甚至更多的人。

還有地方,實行三權分立,軍、政、法三權互不干涉。

明明一個人就能幹的活,非要分給三個人,越分越臃腫,越分下去朝廷的效率越低,百姓的負擔也就越重。

道理很簡單:透過不斷精細化,劃分地方權利,來限制地方的資源統合與行政效率,從而保持中央權利的絕對至高無上。

自漢朝以來,歷朝歷代官員數量一直在不斷攀升,明明很多職位完全是屁用沒有的,但人家就是設立,不但設立了,還弄幾個副職位分權。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弊端。

官僚機構的臃腫,皇帝是知道的,但:主不在乎。

相較於家天下權利的穩定,只好再苦一苦百姓了。

華夏自宋以後地方一直就是三權分立,畢竟唐朝前車之鑑在那裡。

看似分工明晰,實際上權利一直是處於一種交叉狀態,地方官僚集團會自發的組團。

為了避免地方官員結黨營私,結拜聯姻。於是巡按御史誕生了。

可巡按御史也得有人監督啊。

於是就誕生了極度抽象的,套娃式御史制度。

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有巡按御史,兩者之外還有專門監察御史的御史!

以御史監察官員,御史上面再設御史監察御史,直接歸皇帝統領,望風而奏。

當然,這種制度不能說完全沒用,只能說是望梅止渴、抱薪救火。

或許在一位明君治理之下,貪腐之事能壓抑一時,一但賢明的皇帝死去,上位一個能力不強的統治者,那這樣的制度,只不過是憑空加在百姓身上的又一副枷鎖鐐銬。

歷史無數次證明了,官員監督官員,自己監督自己,純純是脫褲子放屁!壓根沒有公平可言。

甚至監察制度衍生出來的御史們,成為了凌駕於地方官員之上的特權群體,以監察權行腐敗之事。

以腐敗治腐敗,只會引發更大的腐敗。

隆慶帝因為“窮”,有幸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減緩百姓負擔(主要是為了減緩朝廷財政壓力,因為剛登基那會是真的沒錢)

隆慶帝對監察機構進行了精簡、將幾個御史部門歸於一個。不論中央還是地方,都由皇帝本人直接統領。

這樣的好處就是,一年國家可以節約不少的俸祿,但壞處就是,隆慶帝的工作量變的更大了。

所以每年年底,對於隆慶帝而言都是非常難熬的日子。

其實對於權利的監督,華夏古代的先輩們從未斷過嘗試。

甚至有數次,誕生了鼓勵民眾監督官員的思想啟蒙意識。可最後都因為生產力的限制,以及資訊傳遞不便,而宣告失敗。

最出名的便是朱元璋。

無論他的目的是什麼,但確確實實,實現過了一段時間百姓監察官員的先河。

甚至朱元璋規定,倘若地方官不作為,或者為非作歹,當地百姓有權利集結青

目錄
北明共和崩壞之終焉之子影視:從末世開始崛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