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遺恨終天(五)(第1/2 頁)
晚上,加林把郭勤學安排在二爸回來才住的窯裡,另外兩個來人在王書記家裡正談得熱火嘞。
陝北的窯洞冬暖夏涼,電褥子開到高溫,被窩裡暖烘烘的,加林和郭勤學兩人靠著炕櫃坐著。幾句寒暄之後,加林便從口袋裡掏出伍佰元錢往勤學手裡塞,“加林哥,你這是幹什麼呢?”“上次你給娃娃買車票,可給哥幫大忙了,你嫂子心裡過意不去,今天你一定要把錢拿上。”勤學反手抓住加林的手腕,堅決不要,“我都給你說過了,這是他叔的一點心意麼,你過來過去這樣客氣,這不是在糟蹋兄弟麼?”加林看著勤學嚴肅的樣子,也只好作罷了。
炕中間放著一個笸籃,裡面瓜子、花生、大棗、水果糖大雜燴。兩人暢所欲言邊吃邊談,“加林兄,這次你村算是行大運了。”“此話怎講?”“你們村過去有個知青,和雷鋒一個姓,聽說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所工作,透過關係,和西安民生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把藥材種植作為扶貧專案來搞,由政府出面,規模越大越好。公司委託我哥郭仁學為專案部經理就在高家村建立藥材基地。省上扶貧辦已經給你魏縣長都打過了招呼,魏縣長表示大力支援。”郭勤學看著加林有點驚訝的樣子,他便把話鋒一轉,“我對藥材不感興趣,咱還是聊咱有興趣的東西吧。”“現在的人都把眼睛都盯在方孔兄上,咱們的興趣沒有多少含金量。”加林看著郭勤學自嘲道。
郭勤學帶著讚許的口吻說道:“這些年來,我多多少少收集了你的不少散文,也有二十來篇吧,在你的散文裡能聞到黃土的味道。”
說到這裡,郭勤學停了下來,他看了一下加林,繼續說著:“你的散文道出了黃土地上陝北父老的精神真諦,道出了陝北父老祖祖輩輩和腳下的土地所凝聚的情愫,道出了陝北父老的胸懷和對理想的追求。我有一個朋友,叫李興,和我是鄉黨,是在省文聯活動時認識的,關係很鐵,他的老家也在關平縣,他在渭濱鄉,和我老家西阜鄉連畔種地。他在省文聯工作,是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一次,聽完他報告後,我把你的散文剪報,推薦給了人家。一星期後,人家捎話讓我去省文聯。他對我說,高加林的散文很不錯,鄉土味很濃。並答應你如果願意出集子,他可以為你的散文作序。只要你能詳細地談談你的文學生涯和人生際遇,以便使他對你有個初步的瞭解。再者就是你跟前還有沒有發表的散文,我也可以給你加進去。”
加林聽了勤學想為他出書的話,心裡一震,已過不惑之年的高加林,這些年來,人生經歷了太多太多的坎坷,他有許多理想,但現實生活就像高家村周邊自然形成的山川溝壑那樣,你要生存就必須適應這裡,你是無法跳出腳下的黃土地。一切理想最終都要回歸於現實。好在這些年來,加林不忘初心,與時俱進,堅持看書學習,筆耕不輟。雖說在小縣城還有點名氣,但“人貴有自知之明!”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話,加林還是要聽的。加林深深地明白,這些年來,自己在業餘時間飽覽詩書的同時,也寫了一點東西,但他覺得自己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文學的邊緣人。也正因為是業餘愛好,所以他從事文學活動也就沒有任何壓力,沒有時間要求,沒有題材限制。因而他的散文寫作完全是率性而為,隨心所欲的。他往往是有了閒時間,閒心情,才想起寫點東西,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完全是恣意隨性地寫自己心裡想寫的東西。
自從德順爺爺去世以後,加林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好像超塵出俗了。他除了工作之外,就把業餘時間都用在給德順爺爺寫小說上,書名就是在浩然的小說《蒼生》前加上了 “黃土地上的”五個字,由於時間跨度太長,他先從研究縣誌開始。想到這裡,加林心裡一喜,既然勤學能幫他出書,那就等他把小說寫完後再說。
“勤學,我沒有出散文集子的想法,你如果能幫上忙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