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永樂大典(上)!(第1/2 頁)
【任務名稱:道可道】
【品級要求:國寶級】
【任務時限:無】
【任務獎勵:永樂大典現世線索1,生物電池技術1】
白溪倒吸了一口涼氣,這次系統霸霸是真的大方啊!
先不說她一直夢寐以求的電池技術有了著落,單說這第一個獎勵
就足以讓人激動不已!
這可是永樂大典!
1403年。
明成祖朱棣稱帝第一年。
為了消弭“靖難之役”後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氣,他希望以文化籠絡人心,下令編纂一部大書。
這部大書集納天下七八千種圖書,2000多人參與編寫,總計冊、卷、37億字,定名
《永樂大典》。
縱觀地球所有文明史,這是第一部被完整編撰出來的文明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一共有兩個版本。
分別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完成的《永樂大典》,也稱永樂正本或永樂本;
還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重錄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
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型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差別。
大典一直深藏在紫禁城,真正翻閱過的皇帝只有弘治和嘉靖兩位。
然而就是這麼一部可正華夏之根的鉅作,在後來卻遺失了。
先說說嘉靖副本。
副本在清雍正年間被貯藏在翰林院敬一亭,從那時起,大臣們陸續借閱大典輯錄佚書,大典也陸續遭竊遺失。
50年後。
乾隆朝修《四庫全書》時清查,嘉靖副本已缺失一千多冊。
嘉慶、道光年間利用大典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統志》時,又被官員大量盜竊。
咸豐十年二鴉期間英法聯軍侵佔燕京,大典丟失不計其數。
到光緒元年也就是1875年的時候已不足5000冊。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翰林院成為戰場。
剩餘的大典絕大部分被焚燬,有人在廢墟堆裡就撿到了幾十冊。
不識貨的侵略者用大典代替磚塊,構築工事,甚至做成馬槽。
略懂古籍價值的則趁機劫掠,與翰林院毗鄰的英國使館得近水樓臺之便,所得最多。
英法軍官劫掠的《永樂大典》,成為大典流散國外的主要去向。
截止到2022年。
全球僅存800餘卷、400餘冊的《永樂大典》,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
在華夏國家圖書館中藏有221冊,4v圖書館藏有60冊。
每一本《永樂大典》都是孤本,價值連城。
清末以後。
《永樂大典》就像一個沉入地底的史前遺址,世界上還存在多少本、流散在何處,沒有人能說得清。
時不時就有新的零冊被“考古發掘”出來,出現在圖書館、拍賣行、收藏家手中,乃至農民的家裡。
上一次《永樂大典》現世,發生在去年,也就是2014年。
而比起嘉靖副本的悽慘,永樂正本的‘履歷’則要簡潔許多:
自從副本重錄後,正本就不知所蹤了,如今傳世的大典全都是嘉靖副本。
沒錯。
現在沒有找到過任何一冊的正本。
永樂正本的遺失在後世被稱為中國書籍史上最大的疑案,還是公認的那種。
要知道。
那可是足足兩萬卷、一萬多冊的書啊。
如果被人劫掠,不可能沒有任何的蹤跡——侵略者們也是會寫日記或者記錄的,後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