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第2/3 頁)
但是在營建規模上還遠遠比不上秦漢陵寢那樣高大宏偉。
隋之後的唐代,墓葬以長江為界,大致分南北兩區。江北有雙室磚墓、雙室土洞墓、單室磚墓、單室土洞墓和土坑墓五種,較大的墓葬中一般繪有壁畫。江南有磚室墓和土坑(或土洞)墓兩類。北宋時中原和北方地區墓葬以土坑墓和磚室墓為主,南方則多豎穴土坑墓,至南宋,長方形磚室墓增多。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明清。
宋朝之葬俗
唐朝之後,便迎來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大約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ldo;陳橋兵變&rdo;,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皇權高度集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寢制度大體上沿襲了唐代初的制度,只是改變了漢唐預先營建壽陵的制度。
------------
後記:墓葬制度的演變(2)
------------
北宋的陵寢在皇帝死後才開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須在七個月內完成。因此宋代的陵園規模不如唐代。唐代后妃從高祖李淵開始,附葬帝陵不單獨起陵,而宋代恢復了漢代的規制,后妃單獨起陵園於帝陵的西南隅。後陵建築與帝陵相同,但規模較小,
宋代建造陵墓相風水堪輿(看風水),流行&ldo;五音姓利&rdo;的說法,把姓氏歸於古代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
元明清之葬俗
元代沿用蒙古族潛埋的墓葬方式,故沒有陵寢制度。
明代是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期。此時的陵墓由方形覆鬥狀改為圓形,稱&ldo;寶頂&rdo;;取消寢宮(即下官)的建築,擴大祭殿(即上宮),並取消留居宮人牙城、寶城、寶頂。皇帝、皇后、親王、公主、嬪妃的陵制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規則。日常侍奉飲食起居的辦法,使朝拜祭祀的儀式更為隆重。陵園圍牆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分三個院落。第一院落除陵門外,兩旁設碑亭、神廚、神庫;第二院落除殿門外,設有祭殿和兩旁的配殿;第三院落除內紅門外,設有牌坊、五供臺和方城明樓。方城後為圓形大墳,即&ldo;寶頂&rdo;,周圍砌有磚壁,上砌女牆,稱為&ldo;寶城&rdo;。清朝無論從規劃建制到建築造型均仿照明朝,採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華表,分達各陵區。其佈局順序為: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臺、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為石平橋、月臺、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