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2/2 頁)
守衛和祭祀的需要,建築了五孔橋、巡房、牌樓門、神廚庫、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恩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地宮。為了增強排水效能,每個宮殿基部都建有2米寬的散水,明樓前和三座門前分別挖砌了御帶河,地宮內鑿有14個水眼與龍鬚溝相通。
引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大舉進犯,第二年佔領了易縣城,挾制偽政權在西陵派駐了所謂的&ldo;護陵警&rdo;。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奮起抗戰,解放了西陵以西的廣大山區,偽西陵辦事處的護陵警被八路軍的神威嚇破了膽,倉皇逃進了易縣城裡。
這樣,整個陵區便成了敵我雙方爭奪的遊擊區。各陵除了留有一名在此侍奉多年的老年守陵人看守外,再沒有武裝人員做守衛工作了,整個西陵的戒護,一時形成真空狀態,老百姓也可到陵區打柴割草,走走看看,隨意出入,這就給思謀盜掘陵墓的不法之徒造成了可乘之機。
1938年秋季,一夥不明身份的軍人盜掘了崇陵地宮。傳說,崇陵被盜是當年參加過修建工程的人所為。還有的說是當地一股匪徒所為。崇陵地宮究竟被誰盜劫,到現在也沒有定論,但據當時住在西陵附近的老人們說:1938年秋,正是兵荒馬亂之際,日本軍已佔領了易縣城。西陵作為皇陵,已沒有了過去那威嚴的八旗護陵兵,成立了皇室後裔和日本人組成的警備大隊,名義上是護陵,實際上是為日本人辦事,專與共產黨作對。
當時西陵附近有一位青年人,抱定抗日救國心,但對共產黨沒有認識,不願投奔共產黨,也不願投奔國民黨,自己找了鄰村幾個親戚朋友,準備成立一支隊伍打日本,但手中又沒有槍枝,怎麼辦?幾個人一合計,決定盜掘珍妃墓。他們去珍妃墓的第二個晚上,看見大約有一個營的軍人奔向崇陵,第二天早晨就看見從崇陵出來的路上有盜墓者留下的痕跡:綾子布等瑣碎的東西。崇陵被盜了,那批隊伍究竟是何人,至今仍是一個解不開的謎。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