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話說,許暮舟是四年前意外成為「許暮舟」的。原本的許家二公子是個身嬌體弱的病秧子,所有為他看過病的大夫,都說他不可能活過十六歲。
加上這孩子是父親許煥酒後與一丫鬟雲雨而降生的,身份本就不光彩,身體還不好,家裡便將他從京城送到了夏梁郡。
說是京城人多嘈雜,不適合小孩子養病,夏梁郡山清水秀、民風質樸,是養身體的好地方。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許家嫌這洗衣丫鬟生的庶子累贅,給他找個好去處自生自滅罷了。
只有許家老爺子算是良知未泯,給孩子在夏梁郡置辦了個大宅子,以及好幾處田地。
穿書者穿越過來之時,許暮舟正是十六歲,也不知為什麼這少年竟然打破了郎中們的預言,活得好生生的——否則一穿過來就死期將至,可以稱得上史上最悲催穿書者。
只是許宅的日子過得苦哈哈的,全宅上下就一個書童,和一個管家模樣的教書先生,其餘沒有一個傭人,洗衣淘米、擦窗擦地都得親手做。
前世本是商業奇才的一代霸總,看不下去這般暴殄天物,那良田百頃擺在那裡,田地的主人是怎麼可以這麼窮的?
於是他號召了附近的許多農戶,將田地承包出去,搞了個「外包制」,讓農民們來自家的田地,豐收的糧食和糧食販賣換來的銀錢,他與農戶們五五分成。大家有錢一起賺。
很快,這樣的經營模式吸引了更多的農戶和農商,許宅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銀庫豐碩的同時,名下田產也越來越多。
現如今,夏梁郡幾乎80的田地歸屬於許暮舟名下。
不僅如此,前年南方發大水、鬧洪災,無數鄉民北遷逃難,夏梁郡自然也有大量難民湧入。
這其中就包括了無數刺繡技藝高超的南方繡娘。
許暮舟一面廣布粥棚,救濟災民,一面誠邀繡娘們入夥自己的生意,在夏梁郡搞起了紡織業,效果非常可喜。
說是許暮舟一手締造了現在夏梁郡男耕女織的商業圖版和富足生活,一點不誇張。
許宅也終於請得起傭人了,而且因為主人的大方,大傢伙都喜歡來這裡做工。
原本一切都在安好的發展,不想近期就發生了一件壞事。
秋收臨近,卻不知什麼緣故,許氏名下的田地千頃,竟有九成以上的部分出現了土壤變質、莊稼壞死的情況。
一年到頭精心培育出來的莊稼,是農戶們的心頭血,也是來年一整年賴以生存的救命繩。
出現這種情形,農戶們自然是哭天搶地,紛紛要向許暮舟討個交代和賠償,而許暮舟身為夏梁郡田地產業的領頭羊,亦必須承擔這個責任。
所以他打算從自己的金庫當中拿出錢來,每個農戶虧損了多少銀子,他就賠償給每個人多少銀子。
好在這四年來掙的錢足夠多,只是買下農戶們過去一年的虧空,不成問題。
重點是,這好端端的,農田裡的土壤怎麼會突然變質?
許暮舟用小拇指想都知道這其中因由必不簡單,而具體會複雜到怎樣的程度,與哪些人相關,目前憑空猜測不出。
只能以不變應萬變。
心頭那股不祥的預感,也正是因此而生。總之許暮舟也說不上來是為什麼,他總感覺明天除了農戶們上門索賠,還會有別的事情發生。
一語成讖。
第二天一早,到了約定的時辰,許宅大門外烏央烏央的聚滿了人,大家拿著當初簽訂的契約和各種票根,排著隊上門討債。
宗叔已經從庫房裡取來了足夠的銀票,帶著幾個小廝,挨個給農戶們賠錢。
也許正由於許宅賠償的態度好,眾人也漸漸從憤怒和惶恐中脫離出來,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