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其他小說 > 看書學習提升自己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第1/2 頁)

目錄
最新其他小說小說: 魂語者穿越星際後,我的精神力獨一無二穿到古代:合夥賺大錢渣女成助理,霸道傅總放肆寵醉語寶可夢:暗之智喜報,我林姐今天終於不抽象了我的敵人,全被獻祭給了虛空!【快穿】你老婆很好,給我好不好快穿歸來,她為早日做鹹魚而奮鬥曇花一現惹相思快穿之我與女主是閨蜜三年抱倆,冷硬軍官別太寵天降祥瑞,農家甜寶被全朝投餵有緣太短,比無緣還慘穿書之我想擺爛但實力不允許重生後,嫁給了早死的小公爺失業後到深山老虎窩當廚子快穿:女修她一心只想贊功德還債火影:金身羅漢

(轉載)知行合一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尤其以王陽明知行合一觀最具有代表性,對個人修養的養成也最具積極意義。

即知即改,關口前移

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觀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當心中有不良之念時,要趕緊剋制,做到即知即改。雖然只是“心動”,但王陽明認為已經是“行動”了。他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般而言,一個人往往不是一下子就做出惡行的,通常是之前生髮出了多次不良之念,但是自身又認為這僅僅是“念”而沒有“行”,不加剋制,結果這些“不良之念”日益膨脹導致矇蔽良知而去“行”。因此,人不僅要控制自己的行為,更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內心,重視和遏制滋生不良想法的“苗頭”。這個主張比人們通常認為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更提前了一步,從思想上來控制惡行的發生,可謂關口前移。

在王陽明看來,儒家講的“格物”就是“格心”,即透過“為善去惡”的功夫把內心的“惡念”格掉,所以王陽明說“為善去惡是格物”。他指出:“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根據王陽明的觀點,一個人想提高自己修養,就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還要注意自己的思想,心裡一旦有“惡念”萌生,趕緊進行自我控制並將其消滅在萌芽當中。

儒家認為剋制“惡念”的重要方法是慎獨,王陽明也非常注意運用慎獨的方法。一般來說,慎獨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沒人監督的時候不犯錯誤,即“不欺暗室”。這就是《中庸》中所說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能不能做到慎獨,也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因為“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二是“不自欺”,就是在沒人監督的時候不僅不敢犯錯誤,而且根本就不想犯錯誤,做到既不欺騙別人,也不欺騙自己的良心,所以“慎獨則心安”。因此,一個人要提升修養,必須養成慎獨的習慣,在公開場合或個人獨處,都要行為端正、表裡如一、保持定力。

即知即行,真知真行

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觀的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心中有“善念”時,應趕緊行動,做到即知即行。在王陽明看來,只有“真行”才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甚至連盜賊也有良知,但是有些人不願意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實際上不是“真知”。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觀在當時有極強的針對性,在明代,程朱理學強化了“存天理,滅人慾”等倫理道德,對士大夫也提出了很多修養要求,時人確實能夠把“天理”與“人慾”要求的道德範疇瞭解得很清楚,但不少人卻知而不行,甚至行而悖知,脫離了儒家經世致用的精神。他指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關於知識分子知而不行,重知不重行的情況,清初顏元也曾經批評指出:“宋元來儒者……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也。”荀子更是非常強烈地斥責“口言善,身行惡”者。縱觀歷史與現實,真知真行確非易事,需要人不斷以學習或反思等方式提高自我認知、提升個人修養及品行,並用以指導行為與實踐,這也是達到知行合一的關鍵步驟。

王陽明認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把“善念”付諸行動從而實現知行合一,需要把“立德”與“立功”“立言”結合起來,這既是中國古人“

目錄
甜甜的戀愛【合集】舔狗女配跑路後,秦總哭瘋了襯衫吻玫瑰綜影視:就圖一個爽嫁到大西北,腰軟嬌妻被糙漢寵翻和婆婆分家後,我養崽蓋房糧滿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