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杜絕僥倖心理,嚴格執行交易紀律在股市中的重要性(第1/7 頁)
一、僥倖心理的根源與表現:深入剖析人性與認知偏差
(一)人性弱點中的貪婪與恐懼:行為金融學視角下的心理驅動
1. 貪婪,作為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點,是僥倖心理滋生的肥沃土壤。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大腦在面對財富增長時,往往會產生一種過度追求收益的衝動。在股市中,這種貪婪表現得淋漓盡致。當股票價格上漲時,投資者的大腦會被潛在的巨大利潤所吸引,多巴胺等神經遞質會促使他們追求更高的回報。例如,假設一位投資者買入一隻股票,初始目標是在股價上漲20%時賣出獲利。然而,隨著股價逐步攀升,他的貪婪心理開始作祟。他可能會受到前景理論中“損失厭惡”的反向影響,即對已經獲得的收益視為理所當然,而更加關注尚未獲取的更大利潤。此時,儘管股價已經達到了20%的漲幅,他卻認為股價還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可能會達到50%甚至更高。這種貪婪驅使下的僥倖心理,使他忽視了市場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股價的上漲可能是由於短期的市場炒作、行業的短暫繁榮或者偶然的利好訊息刺激,而並非基於公司的長期基本面改善。但由於貪婪引發的僥倖,投資者願意冒險繼續持有,期望獲取更多利潤,從而偏離了理性的投資決策。
2. 恐懼同樣是誘發僥倖心理的關鍵因素,並且與貪婪有著微妙的相互作用。在面臨股價下跌時,投資者的恐懼情緒被觸發。大腦的杏仁核區域會對這種潛在的損失產生強烈的反應,使投資者進入一種應激狀態。按照傳統的金融理論,理性的投資者應該在股價下跌到一定程度時果斷止損,以控制損失。然而,恐懼卻讓投資者陷入僥倖的陷阱。例如,一位投資者購買了一隻股票,價格從買入價15元開始下跌。當股價跌至12元時,按照預先設定的交易紀律,他應該止損出局。但此時,恐懼使他擔心一旦賣出就會錯過股價可能的反彈,從而造成實際損失。這種恐懼心理背後隱藏著對不確定性的過度擔憂,投資者錯誤地認為當前的下跌只是暫時的市場波動,而沒有深入分析股價下跌的根本原因,如公司業績下滑、行業競爭加劇或者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等。他僥倖地期望股價能夠迅速回升,於是繼續持有股票,結果可能導致損失進一步擴大。
(二)對市場規律的錯誤認知:人類認知模式偏差的影響
1. 投資者對市場規律的錯誤認知是僥倖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根源。人類的認知模式存在一種簡化傾向,即將複雜的市場現象歸結為簡單的、可預測的模式。在股市中,這種傾向表現為投資者試圖尋找股價走勢的固定規律。例如,一些投資者可能觀察到某隻股票在過去幾個月裡呈現出每月初上漲的模式,便認為這是一種穩定的規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歸納推理的錯誤應用。投資者僅僅根據有限的歷史資料就得出普遍性的結論,而忽略了市場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的系統,受到眾多因素的互動影響。這種對市場規律的過度簡化認知,使得投資者產生僥倖心理。他們在沒有充分考慮公司基本面、行業趨勢、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市場情緒等多種因素的情況下,盲目地依據過去的模式進行投資決策。例如,即使公司的財務狀況已經惡化,或者行業面臨重大變革,但投資者因為相信這種所謂的“規律”,仍然在每月初買入該股票,期望股價繼續上漲。
2. 對機率的錯誤理解也是投資者產生僥倖心理的重要因素。人類在判斷機率時,往往受到啟發式思維的影響,容易高估自己所期待結果發生的機率。在股市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例如,當一隻處於虧損狀態的股票傳出重組傳聞時,投資者往往會被這個訊息所吸引。他們可能只關注重組成功後可能帶來的巨大收益,而忽視了重組失敗的風險。從貝葉斯機率的角度來看,投資者沒有正確地根據先驗機率(即重組成功的一般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