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府州來人(第4/5 頁)
的文武大臣之爭,默不作聲。
等了許久,見沒有人再提議,皇帝才看向趙普跟何先明,問道:“兩位愛卿心中有何人選?”
何先明對楊元慶印象不錯,又在奏章上給他兒子請功,此刻不幫楊元慶說話,更待何時。
何先明道:“臣覺得楊元慶在遷徙途中的功勞可圈可點,可任他為知府。”
吏部尚書陳寇立即反對道:“笑話,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兒何以堪當大任,臣反對。”
皇帝隱約發現貓膩,他讓人當眾宣讀楊元慶的奏章,除了笑話楊延年外,還有就是乘機否定楊元慶這天才神童少年的頭銜,皮笑肉不笑的問道:“愛卿為何反對?”
陳寇諷刺道:“一個連奏章都抄襲先輩的無知小兒,怎能治理得了一州之地。”
所有人都不知道,楊元慶這奏章再上交朝廷之前,已經讓人抄襲一份送進了楊府,並給楊延年附上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一句話。
其實在甯浩到西梁嶺之時,他就想過給這位便宜的老爹寫一封家書,而且竭盡全力的掏空了腹中的墨水,結果寫完之後,發現跟自己的初心完全是南轅北轍,什麼:“親愛的老楊同志和劉姨,最近好嗎,現在工作很忙吧?我在西北挺好的,你們不要牽掛,雖然我很少寫信,其實我很想家。老楊每天都上朝嗎?管得不嚴就不要去了,幹了一輩子的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
楊元慶最後自己看了都覺得噁心,又給撕掉了。
話說他千算萬算也沒算到何中基的父親何先明就是自己在京城晨練時遇到的何爺爺。
此刻何爺爺在心中把他已經罵得狗血淋頭。
何先明心中暗自罵道:‘你小子平日裡精得跟鬼似的,怎麼寫出這麼蠢的一道奏章來,哪怕不會,也不應該抄襲武侯出師表。’
趙普心知皇帝根本不會讓楊元慶出任一州知府,沒將他弄死就不錯了,怎麼可能放任他做知府,也就點到即止,沒有再提建議。
從趙普身後走出一人,朝秦石稟道:“臣推薦張繼聰出任西梁府知府一職。”
眾人定睛一看,從趙普身後走出來的人竟然是御弟秦義,全都一臉驚訝的看著他。
只見秦義接著說道:“張繼聰曾是匯川知府,曾因宋子興貪汙舞弊牽連,一直在家閉門思過,此人有治理一府經驗,臣建議由他出任西梁嶺知府。”
張繼聰是前陳匯川知府,因頂頭上司貪汙舞弊被秦石給革職在家,走投無路之下,託人送了份厚禮給秦義,希望能依靠秦義再出仕。
秦義看上此人怯懦守成的性格,覺得可用,便將他收入麾下。
西北之地在金鑾殿上的文武百官眼中,是個苦寒兇險之地,一般無罪無過的官員,誰都不愛去,秦義趁機舉薦張繼聰。
皇帝也覺得秦義的建議不錯,贊同道:“皇弟言之有理,那馬健跟楊元慶二人又當如何任西梁府何職?”
秦義接著說道:“楊元慶奏章中提到馬健在沿途之中,雖有小錯,但也不是大過,最終不負官家期望,將三萬宋民盡數帶到西梁嶺,遷徙途中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那就任通判一職。”
“那節制(地方軍事長官)呢?”
“臣建議由袁崇山出任。”
“好,就按皇弟所言。宣旨,任張繼聰為西梁府知府(特區區長),不日趕往西梁府赴任;升袁崇山為西梁府節制;擢升馬健為西梁府通判(地方二把手),張繼聰未到前,由他暫領知府一職;擢升楊元慶為觀察判官(地方監察官)、何中基為翔麾校尉,協助袁崇山防守西梁府,保境安民。”
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將所有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好在最後都升官了。
這是大元開國以來最為特殊的一例提拔,一干西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