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琉璃廠(第2/2 頁)
鉤摹稿上石。還有一些毛邊紙。這紙最便宜。
除了紙,還買了一塊毛氈,他跟宣紙卷在一起。
在紙店他居然還買到了一些小東西,像拓邊款用的棕刷。還買到了一大盒的青田石,一對青田石的鎮紙,售價低的驚人。
在東街他沒找到合用的刻刀。他原來有一把自己做的白鋼的刻刀,上面的線都是他自己纏的,非常好用,可惜再也找不著了,這把刻刀他原來還想著能用一輩子呢。
在東街也沒找到原來的信遠齋,就是賣酸梅湯的地方。
他揹著綁好的宣紙,挎著很沉的挎包,又掉頭轉向西街。在西街把口賣墨汁的地方,這是原來一得閣的地方,買了一瓶中華墨汁,還買了幾塊徽墨。
現在家裡還留有一方很不錯的歙硯,這原來就是他自己用的,他父親的幾塊比較名貴的端硯都沒有了。
再往西走,在原來古籍書店的地方,他又進去轉了轉,還是沒有篆刻方面的書,他又買了幾本字帖。
最後來到榮寶齋。
這地方是主要對外賓服務的,季宇寧在這兒找到了滿意的刻刀,還買了幾個扇骨扇面,毛筆又買了幾支。
他來這兒主要是來看字畫的,這是目前京城最主要的對外售賣字畫的地方,當然也主要是對外賓的。
1977年這時候,王雪濤的畫12元一平尺,李可染是15元一平尺,陸儼少是8元一平尺。
到了80年代初,天安門前的國家博物館,就是原歷史博物館的“外賓服務部”,吳作人的潤格是一平尺5元錢,李可染8元,劉炳森6毛、8毛錢。
這價格在季宇寧這個後世人的眼中就跟不要錢似的,但是對他現在的收入來講,這些字畫,他也覺得貴,動輒就是他一個月的工資。
他轉了半天,還是被他看中了一幅,也可以說是撿漏,他找到了一幅林散之的草書。是一個窄條幅,價格只有10塊。他定睛又仔細看了看,還真是10塊,那自然是買了。
林散之是前幾年在中日書法交流中才出名的,現在的名氣並不大,他能夠在榮寶齋見到一幅他的作品,那真是走了運了。
這一旦開了頭,他手上又沒忍住,又買了一幅吳作人畫的水墨金魚,這是小幅,畫上只有兩條金魚,一條是紅頭,一條是黑頭,非常有神采,他感覺是吳作人畫的金魚中,少有的能夠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的,這一定是得意之作了。他覺得未來可以掛在他和朱琳的新房裡。
這一幅畫花了15塊錢,兩幅字畫一共花了他半個月工資,相當於他現在手頭現金的四十分之一了。作為前世的會計師,他強忍住消費的慾望,不能再花錢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