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印度人的血性(第2/4 頁)
演變成鬥毆。
雖說他們簽了第一次停戰,但說到底也只是部分領頭者的理性而已。
這三千人可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個停戰,再加上這段時間的高強度壓抑,最終在這押送路上爆發了。
幾個人的衝突立馬蔓延開來,然後直接發展成三千人互毆。
如果只是單純的押送,兩百人的英軍士兵其實還是夠的,然而面對三千人互毆那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為了維持秩序,這兩百名英國大頭兵直接開槍警鳴。
這不開槍還好,一開槍直接把衝突蔓延到他們那裡去。
直到憲兵隊伍的到來才制止住了這場衝突,但他們是在衝突尾聲後才到,這就像是‘主角打完後,警察來收尾’一樣。
憲兵隊伍把這場衝突的結尾總結匯報到了總司令那邊去。
一場衝突,三千名印度士兵死了三百二十人,兩百名英軍士兵死了二十五人,三人重傷,其餘人或多或少都掛彩了。
但這位總司令依舊不著調地認為,這依舊是一場意外。
站在這位總司令的角度去進行理性分析,這樣的分析並沒有任何錯誤。
因為,他的思維方式是殖民者的思維方式。
而且這場率先爆發衝突的就是這兩個人群的毆鬥,這種鬥毆本來就很常見,被捲入進去的兩百名英軍士兵純粹就是倒黴。
當然他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關押這三千名印軍士兵實在是浪費,所以他執行了參謀的建議。
‘改變關押方式,轉而處置領頭者。’
就這樣,三十多名有著直接關係的領頭者又一次被公開槍斃。
按理說這又是一次常規性的‘殺雞儆猴’而已。
但這件事,卻成為了一次導火索。
如果說,第一次印軍刺殺案是給火藥桶添火藥,那麼這場公開槍斃三十名印軍士兵的事情,就是在火藥桶邊上抽菸。
這三十人直接被看做成俠客。
印軍內部將他們宣傳成羅賓漢一樣的存在,把他們塑造成‘反抗英國人壓迫’的英雄。
然後,大罷戰開始了。
三十萬印度士兵,紛紛丟下手上的武器,並用著他們各自不同的語言和宗教,朝著印度的方向進行各自的宗教儀式。
或是穆斯林的朝拜,又或是印度教的跪拜。
整整三十萬人,而且都是不同的宗教方式,那場景十分壯觀。
壯觀歸壯觀,但這樣的事情卻讓英國人頭痛了。
他們恨不得拿出鞭子,用以前對待黑奴時的方式去對待這些印度人。
但是,經歷了之前的事情之後,英國人卻多了幾分投鼠忌器。
反而是那位總司令,他直接下達指令要求對他們的宗教行為進行驅逐。
本身就是基督教徒的他,對於這種非基督教行為是本能性的牴觸,更重要的是,他對印度人的看法從來都是帶著歧視的態度。
身邊的參謀又一次發出勸阻,既然這位參謀也同樣是站在殖民者的思維去思考,但相對於自家總司令,他反而沒那麼大的牴觸。
更何況現在的印度士兵已經用實際性行動去抵抗了,再壓下去恐怕到時候的反彈會更恐怖。
奈何總司令已經氣昏頭了,在他的強令要求下,憲兵隊開始執行任務。
令人感到意外的,憲兵隊的驅逐並沒有遭到任何抵抗。
只不過,親自下場驅逐的憲兵隊士兵,卻能感受到那一雙雙帶著冷漠的目光。
他們就是這樣,以一種冷漠到極致的目光,將沉默貫徹到底。
憲兵隊的工作完成了,但印度人仍舊沒有下場,甚至原本制定好的進攻計劃,也在印度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