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力挽狂瀾者(第1/4 頁)
郭子儀(697 年 - 781 年 7 月 9 日),字子儀,別號郭令公、郭汾陽,華州鄭縣人,是唐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興之臣。其出身太原郭氏,為壽州刺史郭敬之之子。
郭子儀一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凡六十餘年。他的主要功績包括:
1. 平定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 年),安祿山反叛。郭子儀率軍出單于府,收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收復雲中、馬邑,打通東陘關,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至德元年(756 年),郭子儀與李光弼出井陘關,在九門大破蔡希德,南下攻打趙郡,生擒偽太守郭獻璆。後在嘉山列陣,大敗史思明軍,河北各郡紛紛斬殺史思明部守將,迎接郭子儀軍隊,河北就此平定。
至德二年(757 年),郭子儀率軍在京西香積寺以北與叛軍交戰,斬首六萬餘級,收復長安。休整三天後,繼續東征,又收復東都。河東、河西、河南三地郡邑都被平定,郭子儀因功被加司徒,封代國公。
2. 抵禦外族入侵: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 年),郭子儀在黃河之畔擊敗安軍,生擒叛將安守忠。
唐代宗時期,面對吐蕃的入侵,郭子儀數次擊退吐蕃。僕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入侵時,郭子儀勸退回紇,穩定了唐朝的邊疆局勢。
郭子儀因功累遷至兵部尚書、司徒、太尉等職,爵至代國公,後又進位汾陽郡王。唐德宗李適朝尊郭子儀為“尚父”。建中二年(781 年),郭子儀於家中病逝,壽享 85 歲,獲贈太師,諡號“忠武”,陪葬建陵,配享代宗李豫廟庭。
郭子儀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忠誠的品德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成為唐朝的中流砥柱,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後世所敬仰和讚譽。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極高,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他“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人慾而人不非之”。
李光弼(708 年-764 年 8 月 15 日),契丹族,祖籍營州柳城,京兆萬年人。他是唐朝中期名將,與郭子儀並稱為“李郭”,也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將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及早期經歷:
李光弼出身於“柳城李氏”,祖上為契丹貴族,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武后統治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與朔方節度副使,冊封薊郡公;其母李氏為燕國公李楷固之女,才貌雙全,後冊封為韓國太夫人。
李光弼自幼嚴肅、堅毅,有雄才大略,擅長騎射,熟讀班固的《漢書》。開元年間,年少從軍擔任左衛左郎將,後歷經多職歷練,逐漸嶄露頭角,因擊破吐蕃與吐谷渾的戰功,進封為雲麾將軍。
2. 平叛戰功:
常山、嘉山之戰:天寶十五年(756 年),經郭子儀舉薦,李光弼出任河東節度副使。他與郭子儀東出井陘,收復常山郡,善待降將史思義。後採用“以逸待勞”之策,以五百勁弩殺退史思明的兩萬兵馬。隨後又聯合郭子儀於九門西大敗史思明,收復藁城等十餘座縣城。六月,在嘉山之戰大勝叛將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四千,訊息傳開,河北十餘郡重新歸順唐朝。
太原之戰:至德二年(757 年),叛將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玠率眾十餘萬攻打太原。當時李光弼歷經河北苦戰,麾下僅有不足一萬計程車卒,但他否決築池固守的建議,親率士卒百姓於外城挖掘數十萬壕溝。他還採用挖地道、用拋石車、地道擒敵等策略,成功抵禦叛軍。最終大破敵軍,斬首七萬餘級,極大地鼓舞了唐軍士氣,為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
河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