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陶弘景(第2/2 頁)
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增加了漢魏以來名醫的用藥經驗,載藥數量較《神農本草經》有了成倍的增長。
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和“諸病通用藥”,對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藥物學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
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為後世大型骨幹本草的編寫提供了範例。
4. 流傳情況:原書已佚,現存有敦煌卷子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後世的本草學著作中見到。
總的來說,《本草經集註》是中國古代本草學的重要經典著作,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藥物學的知識體系,還為後世的醫藥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理論支援。
1. 創作背景及內容:
《瘞鶴銘》的創作背景是一位隱士為一隻死去的鶴所作的紀念文字。原刻寫於江蘇鎮江焦山西麓崖壁上。其文為“瘞鶴銘並序。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關於書者和具體的創作年代一直存在爭議,但主流觀點認為其為南朝時期的作品。
2. 書法藝術特點:
用筆:用筆純熟,起收有致,撐挺勁健。多用圓筆藏鋒,逆起圓收,飽含篆隸之意,意趣高古。同時,北碑風格的方折用筆也間或出現,增強了雄健之氣,體現了“意會篆分,派兼南北”的風貌。
結體:結體寬博舒展,變化豐富。上下相銜,如仙鶴低舞,儀態大方,飄然欲仙,透出“瀟遠淡雅”的韻致。雖為大字,但結體舒展卻不鬆散,具有小字結體的謹嚴與法度。其結體由中宮向外作輻射狀,寬博舒展,似散還合,平中求奇,盡具真率之情。
章法:該刻石造型不同於其他行列分明的碑刻摩崖,而是大小錯落,有行無列,頗類行草書的佈局之法。字型大小各異,靈活多變,蕭疏淡遠,寓華美於沉毅,凌空弄翰,得蒼雄之筆力。
3. 歷史傳承:
北宋末年,《瘞鶴銘》被雷擊崩落而墜江中,碎為五塊,平時沒入水中,至水枯時方能見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冬,陳鵬年募工,歷時三月,起《瘞鶴銘》殘石於江中,清理剔垢得銘文八十六字,其中九字損缺。原碑殘石後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移置寺壁間,建亭加以保護。
自殘石出水置於亭中後,《瘞鶴銘》拓本即有水前本、水後本之分,各版本字數不盡相同,內容也略有差異。現《瘞鶴銘》陳列於焦山碑林之中。
4. 藝術價值及影響:
《瘞鶴銘》是南朝石刻書法中最具重要意義的石刻之一,為隋唐以來楷書典範之一,被歷代書家推為“大字之祖”。它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碑刻,為書法石刻中的珍品。在中國眾多的石刻中,它與陝西《石門銘》被稱為“碑中之王”。
其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很大,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大字行楷作品受其啟發頗多。現代書畫家張大千以《瘞鶴銘》為基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千體”書法藝術。
總之,《瘞鶴銘》以其獨特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書法藝術和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