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結束、三鼎甲(第1/2 頁)
這一天,黃定洲都不知道是怎麼過去的,他答題答到頭都沒抬,瘋狂奮筆疾書的地步。
如果毛筆和紙面摩擦能擦出火花,那答卷大概快燃燒起來了。
殿內所有的考生,都陷入了苦戰。
這場戰役雖然短暫,但卻是最難攻克與戰勝。
沒有人會想輸。
日暮,鐘聲敲響,他終於寫完最後一個字。
經受卷、掌卷、彌封……
交卷的那一刻,他聞到了勝利與自由的味道。
黃定洲對自己的答案很有信心,一開始是怕寫不完,現在趕在最後一刻,將答案填充完整,他瞬間有種能完勝在場所有人的錯覺。
結束了殿試,勝利在望。
他在離開鴻儒殿的時候,整個人都放鬆下來,步伐輕快,眼底的愉悅,無法遮掩。
黃定洲回到府中,就開始計劃,屆時帶什麼離開。
當他將書房逛了一圈,他的小庫房逛了一圈,他才發現,除了書籍是必備了,其他的似乎並非真正屬於他的,帶不帶走,根本沒有意義。
黃定洲忙著計劃離開後的清單和生活計劃。
考場的考官們也日夜不眠地閱卷著。
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
根據用硃筆畫圈、三角符號、斜槓、豎、叉等五種記號進行批卷。
得朱圈最多者為最佳試卷。
朱圈最多的前十本,將呈至聖人面前,做最後的複核。
由聖人選定甲榜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
聖人坐在御書房,翻閱著內監剛呈上來的十份試卷,事實上,第一名,不需要他來指定,就已經可以選出了。
因為所有考生中,只有一個人真正地答完了所有的題目,並且獲得了全部的朱圈。
這一次的科考非常的特殊,關係著未來的科舉改制問題。
晉朝開國以來,科舉所設的文科目十三類,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另有設武舉五類。
可以說整個晉朝對收納人才方面非常寬容。
而近些年就顯露出了弊端。
或者說當今聖人登基後,就一直謀劃著科舉改制的問題,圖謀已久,可以一直磕磕絆絆,沒有結果,總是不了了之。
這其中牽涉的人員和利益太廣,牽一髮,動全身。
而上一屆科舉暴露出的科考舞弊案,以及上上屆士子到任上後,被舉報其人並無真才實學,由此抓出了一個團伙舞弊案件,朝中的結黨營私,以及到了,不得不去除毒瘤的地步。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等朝中重臣,對如何改制一事,各執一詞,互不退讓。
太師上奏請求取消除進士以外所有的其他科目。
太傅則是要求保留明經與進士,其他科目則另賜恩科科考,以備不時之需。
太保更為激進,要求將文科目十三類融合成新的科目,完成全新的科舉改制。
太尉則認為科舉乃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不能改,否則是為不敬、不孝……
而這一屆的科舉,正是科舉改制紛爭不休後,最後的妥協。
鄉試之前的資格考試,如歲終試;還是按照原本的科考內容進行出卷。
鄉試開始加深難度,夾雜其他科目的內容。
比如進士科的加入了明經、雜文等的內容,明經科則加了明法、三史等內容。
會試則更難,更多其他科目內容雜糅在一起。
比如明經、進士、明法、一史、三史、明算、等多科混在一起科考,這時的試卷雖然還有區分十三科,事實上也就是主要科目內容所佔比較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