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頁(第1/2 頁)
就算是這些留美幼童都不會想到,在北洋內部聽說河南旱災的都不多,更別說救災、重視了!不過,容閎還是說明瞭,華國同意和談,儘管條件是救災河南,只要同意和談就好,這樣自己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估計北洋上上下下也能保全,得趕緊將這條訊息傳回北京,讓袁世凱等人高興高興!
一天後,張康仁再次見到梁敦彥,這一回雙方算是以官方的身份進行接觸,張康仁要求北方讓出一條道路,讓華國的救災隊伍可以深入河南,從湖北到河南開闢一條災民遷移之路。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中轉點設定在哪裡,太過深入河南,恐怕會刺痛朝廷和北洋的內心,也會讓洋人顧忌,如果讓洋人以為這是第二次北伐開始,事情恐怕就不會那麼簡單了,不單單是華軍與幾十萬北洋軍的戰鬥,很可能引發國際局勢的變動。
由於長江以北的湖北省處於&ldo;雙方共管&rdo;的奇特狀態,因此在這裡出現華國官方的人、甚至少量軍隊都不會引起震動,但一旦進入中原腹地的河南,事情就會變得複雜。梁敦彥提出華國可以在河南和湖北的交界處設立中轉點,但張康仁認為那裡離災區太遠,災民根本不可能跋涉這麼遠的距離,恐怕在路上都死光了。反覆考量,最終中轉點被設定在河南信陽,這裡地處河南南部,不至於太敏感,又可以讓災民看到希望。
為了保證中轉點的安全,張康仁提出華軍派出一個師的部隊負責保衛工作,當即遭到梁敦彥拒絕。一個華軍師進入河南,一旦出事,北洋軍得拿出一個軍、三個師的部隊對抗,那可是北洋近三分之一的部隊。
按照華軍實戰的表現和北洋軍自身會操的結果,包括段祺瑞等高階將領都一致認為,華軍一個師可以抵擋北洋軍三個師的進攻並不落下風。三個華軍師的部隊組成的進攻力量需要北洋軍全軍壓上才能抵擋,兩個軍的華軍部隊組成的進攻力量,北洋軍只有舉手投降這條道路可以選擇。當然,這是在比較樂觀情況下得出的結論。
所以,最終只有一個步兵團的部隊被允許進入信陽守護中轉點的安全,雙方達成一致後,早已準備好的華國救援隊伍立刻出發,並在半個月內大大緩解了河南的災情,至少使因為饑荒而死亡的人數大大減少。
對日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後續工作牽制華國太多精力,要不是北伐準備尚未完成、顧忌國際干涉勢力,呂梁根本不用費這麼大勁繞圈子。至於對北洋方面開展和談,也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在他看來,北洋集團和袁世凱絕不會放棄到手的權利,如果採取和談的方式,將會殘留大量的封建殘餘、北洋殘餘,不但不利於之後的政局穩定,還會成為發展經濟、對外擴張的阻礙,所以,朝廷和北洋必須消失,國家必須成為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也就是說,不能出現其他的聲音,尤其是在這個國家崛起的關鍵時刻。
就在呂梁靜等計劃中準備完成的五月時,袁世凱挑選出精銳的談判團,興高采烈的抵達會談地點的上海,儘管仍有懷疑,譬如楊度就認為這是呂梁丟擲的誘餌,意在拖延時間,但這也是北洋集團不得不吞下的誘餌,因為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與其等待華軍前來接收,不如透過談判爭取一定的利益。
北方代表團由深受袁世凱重用的梁敦彥為團長,副團長為另一名留美幼童唐紹儀,其中也有在北洋集團浸多年的老政客,可謂人才濟濟。不過代表團中卻沒有朝廷的代表,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再多看朝廷一眼,那些王爺貝勒、漢族高官,自從慈禧去世後話語權迅速旁落,被北洋全權接收,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權利,不過是等死的蛆蟲罷了。
第二百五十四章 軍情六處
華國的主要敵人從來不是北洋集團、滿清朝廷之流,不願意看到華國崛起、並且有能力阻止華國的,正是在遠東有著巨大利益的西方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