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頁(第1/2 頁)
戰爭的結束對於華國來說也是輕鬆不少,年輕的國度、並不穩固和完善的經濟體系,在面對這種國家之間的戰爭時,存在巨大的風險,好在平穩度過,而且耗時很短。從對馬海戰到平定九州島,用時不超過兩個月,之後的戰鬥需要的物資少了好幾倍,對於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
而條約簽訂後帶來的大量收益足以抹平戰爭的代價,甚至大大超出。五千萬華元的賠款作用不大,但是濟州島、臺灣南部、琉球群島這些土地上可以利用的就太多了。民間資本在1906年大量湧入三地,三地的漁業、濟州島的牧業、臺灣地區的農業和輕工業都得到快速發展,而以國家為主導的經濟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海軍在琉球群島的硫磺島建立大型海軍基地,陸軍也有駐軍,軍隊的進入帶動了琉球當地經濟的發展。
不過,濟州島和琉球群島主權的歸屬仍有爭議,大韓帝國要求華國歸還濟州島,但被華國置之不理,大韓帝國甚至不敢往濟州島派駐官員‐‐在漢城,大韓帝國的王宮被華日俄三隊看管,所謂的大韓帝國根本名存實亡,華日俄三國平均劃分了朝鮮半島的土地,最南邊被日本佔領,中間部分是華國,北邊最貧瘠的地方屬於俄國。
琉球王國後裔也要求重新建立琉球王國,甚至在上海的報紙上高聲呼籲,贏得了不少民眾的同情。但是琉球位置太重要,呂梁不放心讓第二個政權出現在這個小島國上,因此乾脆拒絕了琉球王國後裔的要求。
相對粗暴的處理方式很可能留下後患,只是時不我待,沒有那麼多時間留給呂梁處理那些細枝末節。在1905年的最後一天,滿載陸軍部隊的運輸船隊就從廈門起航,前往臺灣南部的高雄和臺灣中部的臺中,總共兩個師的部隊將穩定臺灣華佔區的統治秩序,掃除日本統治時期留下的東西,重新將臺灣納入華夏統治範圍。
被割讓已經超過十年,當年悲壯而慘烈的抵抗運動早已銷聲匿跡,臺灣人民自發組織的抵抗運動充分體現了華夏人嚮往自由的精神,還有埋在心底最強烈的抵抗精神。只是,黑旗軍的彎刀抵擋不住日軍的大炮,高山族人的弓箭擋不住日本人的火槍,在殘酷鎮壓下,日本人屠殺了無數的華人,終於建立了穩定的統治秩序,並開始無孔不入的奴化教育。
日本人在撤退時並沒有嚴格按照條約上的要求,他們猶如末日前的瘋狂,大肆屠殺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反抗人士,掠奪能見到的一切財物,帶走了能裝上船隻的所有物件,甚至搜颳了大量民眾的糧食運往日本。
等華國運輸船隊抵達臺中時,陸軍第四軍第一師師長呂炎看到的是燃燒的村莊、混亂的秩序、殘破的城市,還有無數飢餓的平民。
第二百三十六章 臺灣之戰
與第四軍第一師一樣,在高雄登陸的陸軍第四軍第二師也在忙著恢復當地的秩序,在實施軍管並張貼告示後,當地的秩序開始恢復,借著治安真空而作亂的流氓地痞被迅速處理,軍隊攜帶的軍糧被大量分發,用於救助失去糧食、飢餓的平民。大陸後方正在緊急調集大量糧食,準備運往臺灣、琉球等地。
對於華國來說,工業是最受矚目的明星,而低調的農業取得的成績卻更受普通人歡迎。高產作物的普及不但讓華國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擁有大量庫存,以至於為瞭解決糧食豐產問題,向北方大量低價出口糧食。這一方面緩解了滿清的統治壓力,一方面更緩解了北方因為天災等造成的饑荒。對於呂梁來說,他更希望看到國人不要因為政治鬥爭而受到牽連,更重要的是,他自信即使滿清沒有糧食壓力,也不會維持統治多久。
餓殍遍野的臺灣中部臺中市,呂炎正在指揮手下分發糧食,第一師在臺中設立了五十個糧食發放點,周邊正有幾十萬平民匯集,等待領取救命糧。所有計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