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第1/2 頁)
兩湖、兩江等省份的水利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農田灌溉方面,對於長江干支流堤壩的修固等工作沒有被列上政府工作日程,這也是洪水到來後各地屢現險情的主要原因。大規模水利設施建設需要的投資不是個小數目,也許財政可以支撐這個支出,但國內工業所產出的資源有限,道路、鐵路、建築、軍事等用途基本耗盡所有的水泥、鋼材,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還是要在工業上下功夫。
抗洪搶險指揮中心內,呂梁正聽著指揮部的匯報,情況倒沒有惡化到無法承受的地步。二十萬正軌軍和三十萬預備役軍隊正奮戰在長江干支流各關鍵地段,當地人也被政府組織起來,青壯年組成搶險隊,危險地帶的平民被安全轉移。主要干支流幾處決堤也因為反應及時很快被堵住,目前統計數字看,受災民眾四百多萬人,受災田地面積九百餘萬畝,包括群眾和抗洪士兵在內,洪水造成的傷亡人數為四百五十三人。
另外,沙袋、帳篷、糧食、藥品等抗洪搶險物資因為近兩年的發展和道路建設,得以迅速的運抵抗洪前線,但在山地等地段道路難行,許多地方被洪水塌方阻斷,那裡的抗洪搶險進度緩慢。部隊的卡車、吉普車等運輸工具發揮了巨大作用,從上海江南造船廠運來的二百艘衝鋒舟也在抗洪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為洪災,華國從政府到軍隊,這個不太成熟的體系透過組織和運作變得潤滑起來,可以說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擁有比華國更強力的組織能力。
比起後世的1931年特大洪水、98特大洪水,1905年的洪災規模並不太大。華夏歷史上發生的自然災害太多了,特大規模的災害屢見不鮮,在封建社會,乃至民國時期,政局的混亂和對平民的忽視導致死傷人數巨大,而史書中很難見到對於災難的詳細記載。
不記載並不代表著損失不大,封建和民國統治者可以對巨大的自然災害視而不見,但呂梁不能,華國政府不能。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對統治者要求保護的權利,當一個國家的民眾在災害發生時能團結起來,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被輕易擊垮!
洪災發生以來,宣傳機關暫時減少了對於戰爭的報導,轉而長篇累牘的報導洪水、洪災和抗洪事跡。呂梁沒有隱藏自己的錯誤,在官方報紙上專門刊文承認洪災發生的原因,並著重指出人為的因素,將大部分責任攬到自己忽視身上。另外對於洪災造成的傷亡也完全公開,包括抗洪的每一個步驟、每一處險情都沒有隱瞞。
政府的坦誠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民眾的知情權,民眾不但沒有將不滿傾瀉到政府身上,反而爆發出巨大的熱情,華國各地隨處可見向受災群眾捐款捐物的自發行為,無數的普通人自發的加入到抗洪救災的第一線。包括各大財團在內的企業家不但大量捐獻抗洪資金,還組織起大量的物資運往前線。
上海,這個遠東最大的商業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建國前依靠列強的殖民地貿易而昌盛,成為買辦、洋人的樂園,黑幫的沃土。全國的資源被列強用各種手段掠奪,然後匯集在上海,再有列強的商船運走,搭載商船而來的是列強的工業產品,用高價的工業製成品換取廉價的資源,這種經濟模式讓華夏不斷失血,同時也造就了上海(包括香港)的變態繁榮。
光復後,上海的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作為覆蓋整個長江流域的大城市、大港口,上海擔負起了新的責任,她成為華國經濟執行的中轉基地,並調配各地的資源和工業產品,相信隨著國家統一和對外擴張,上海的經濟會更加繁榮。大量資本看中了上海極其優越的條件,在這裡開設了大量的工廠,上海也因此成為華國目前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
上百萬人口的上海,支撐這個城市的是大量資本家、商人,而作為主體存在的,則是為上層人服務的工人、僱員、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