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比鋰硫電池更牛逼的專案(第2/3 頁)
轉變成一份真正的數學的模型了!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有一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嘴角勾起一抹笑容,他從書桌的一角摸起手機,發了個資訊給鄭海。
“來一趟別墅,送我去川海材料研究所。”
棲霞山新開發區,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總部大廈。
已經提前收到了訊息的樊鵬越這會正等待在辦公室中,看到徐川過來,他快速的站起身,笑著開口問道。
“怎麼了,什麼事這麼著急,還神秘噹噹的?”
大概半個小時前,他收到了徐川的電話,電話中徐川表示有急事找他,讓他在辦公室中等著,卻又沒說是什麼事,十足的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徐川笑了笑了,並沒有第一時間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從兜裡掏出來了一枚u盤遞了過去。
“找個電腦,你先看看這裡面的東西。”
這是川海材料研究所定製的專用u盤,類似於電網、航天、軍工等領域使用的加密u盤,加密的同時具有保密措施。
樊鵬越愣了一下,隨即接過了u盤,插到了自己辦公室專用的內網電腦上。
點開,輸入密碼,一份檔案映入了他的瞳孔中。《電化學的微觀實質反應過程的量子理論模型!
檔案的名字進入眼中,他就驚訝得差點跌破眼鏡,整個人彷彿被雷擊中一樣,一時間愣在原地。
“這這是”
看著論文的名字,樊鵬越瞠目結舌,情不自禁的嚥了口唾沫,不由自主的看向了站在他面前的人影。
徐川笑了笑,開口說道:“你先看完再說。”
深吸了口氣,樊鵬越點了點頭,強壓下中心的震撼,點開論文坐了下來。
雖然他並不是化學界的學者,專業也不是化學。但掌管川海材料研究所這幾年,接觸過的化學,無論是實驗還是理論都不少。
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材料物理學畢業的,博士階段跟隨著陳正平院士學習的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對於檔案的標題自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得上很熟悉了。
電化學的微觀實質反應過程理論和量子化學處理。】
本文嘗試將一種量子化學第一原理性方法,電荷自治離散變分x(sccdvx)方法與現場光譜電化學方法結合,應用於電化學吸附研究.】
應用簇模型方法來研究點化學吸附的關鍵問題是如何選取和構造簇模型以達到合理、有效地模擬實際體系而又便於理論分析。合理的模型應具備如下特徵:(a)能體現不同晶面的表面結構和吸附位構型;(b)】
.】
論文並不算很長,在包含了大量鋰電池實驗資料和數學公式的情況下都只有不到三十頁。
對於樊鵬越來說,論文中包含的鋰電池實驗資料和數學公式並不是他閱讀的重點,前者他很清楚很熟悉,後者他很難看懂。
再拋開開頭的那些介紹以及引用等文獻,老實來說,理論的核心佔據的篇幅並不算多。
但即便是這樣,看完整篇論文仍然足足花費掉了他整整半個小時。
直到最後一個句號映入眼中,他才抬起頭看向徐川,震撼的問道:“給電化學的微觀實質反應過程建立統一理論,你真的做到了?”
沙發上,徐川笑著開口道:“怎麼樣,給個評價。”
深吸了口氣,樊鵬越搖搖頭回道:“沒法評價,這篇論文已經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畢竟我是材料物理學畢業的。”
微微頓了頓,他好奇的看向徐川,毫不掩飾臉上的震撼,用難以置信的聲音開口問道:“拋開那些我幾乎看不懂的數學計算來說,你是怎麼想到透過凝聚態物理來為電化學建立標準統一理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