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佛道之爭(第2/2 頁)
爾。
“陳摶,說到他就不得說到道教,可是一說到道教,又不得不提及儒家和佛門二派,這三派在大唐鼎盛之時,亦可謂如日中天,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便是世外之人,也未必逃得出世間牢籠,總要分出個高低來,排出個前後來。不必多說,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行大一統以來,各朝皆重用儒士治國,當然唐末除外。天下讀書人何其多也,不必多言,這儒家排名第一至實歸,誰也不能說什麼。”
“那佛門和道教呢?”不得不說柴榮很會說故事的潛質,三言兩語便提起了柴宗訓的興趣,馬上追問道。
“關鍵就在於佛門和道教,如何說呢?昔日秦王李世民還未定鼎天下,佛門卻是於關鍵時刻曾派出十三棍僧救駕,所以說來這大唐李家還欠著佛門一個人情。”聽柴榮說到處,柴宗訓忍不住插言道:“如此說來大唐該支援佛門嘍?”
柴榮了搖了搖頭,笑道:“千不該萬不該大唐姓李,而道教之祖李耳剛好也姓‘李’,所以各發標榜自己乃是正統,李世民非但沒有幫助佛門,反倒順帶著提攜了道教一把,他自稱老子李耳之後,以道教為國教。本來應該論功行賞的佛門沒有排在第二也就罷了,可偏偏還讓宿敵道教佔了待機,你可以想象後面的事了?”
,!
“看來至少佛門和道教不會善了了。”柴宗訓插嘴道。
柴榮點了點頭,說道:“終唐一代,佛門和道教的爭鬥都在持續,因為李世民自詡李耳之後,道教自然站在李家這邊。而武則天執政之時,卻是因為離不開佛門的支援,他掌權之後卻是提倡弘佛,處處打擊道教。再等武則天下臺之後,又輪到道教支援的李隆基上臺了,他便又提倡滅佛。
“所以縱觀唐朝,有皇帝或倡佛或滅佛,亦倡道或抑道,但如果你看穿了他們背後都有佛、道兩派的影子,那便見怪不怪了。”
聽罷柴榮的的這番感嘆,柴宗訓想到了儒家,於是問道:“既然儒家自古都是排一,而佛道之爭,他又超然於外,應該發展得更不錯才是。”聽到這裡,柴榮卻是笑了起來,道:“道理是這個道理,然而歷史又有多少事是按道理而行?佛道不與之爭,但他卻能自己跟自己爭,其情形之慘烈,便勝佛道之爭。”
“此話何解?”雖然柴宗訓前世對歷史有些瞭解,但這方面卻是一知半解。
“當外部再沒能構成威脅的敵人,那麼找不到對手的情況下,內部定然就會分裂成兩派,繼續爭鬥,而唐朝儒家便是如此。你應該聽說過‘牛李黨爭’,牛僧孺和李德裕儒家兩派相爭,卻更是你死我活,幾乎人耗盡儒家所有元氣。而安史之亂後,即便儒家有心助唐皇勘平亂世,亦是力不從心。
“或因唐皇自己原因,或因宦官與番鎮勾結,謀事不秘之下,反而讓天下有風骨的讀書人被殺盡大半。以至於到現在,文人只能依附武人而活,更多的都只會唯唯諾諾,成為的武將的應聲蟲,早已沒有了讀書人的風骨。
“所以你要記住,父皇欲變革唐末以來武將專權之局,當重文治。這並不是簡單的啟用文臣便算完了,你更要重造文人之愛國之心,塑‘俱千萬人往吾往矣’之風骨,聖賢之德,忠孝之禮亦不可荒廢。”
柴宗訓點了點頭,接過話頭道:“按父皇這麼說來,儒家因為內鬥和外亂,反而倒不如佛門和道教了?”
“確是如此!佛、道之爭都被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而儒家內耗卻是無所不用其極,我兒要謹記有時候內耗更甚過外爭,比之更為慘烈和無情。”柴宗訓默默記下,表示記住了,“安史之亂後,佛、道都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甚少向唐皇施以援手,所以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相當的實力。至到實力到底有多雄厚,我現在也不清楚。”
:()崛起後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