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歸晉(第2/3 頁)
蔣濟、高柔等,便紛紛聚在司馬家身邊,一同對抗朝廷,之後,對了削弱曹魏勢力,司馬家又接連誅滅了許多曹魏忠臣,比如譙國桓氏中的桓溫,太原王氏的王凌等等。
王淩、毋丘儉、諸葛誕前後發動了三次叛亂,結果最後皆為司馬家所平定,原來,那些曹魏老臣幫助司馬家,是希望司馬懿除去曹爽後,可以讓曹魏朝廷回到以前的朝廷狀態,沒想到這司馬家得了勢後,竟想學曹氏篡位,或許也是報應不爽!自曹操創立基業以來,曹魏的朝堂便由曹仁、曹純、夏侯惇這些宗族大將,以及樂進、于禁等寒門武將,與文人士族集團共同支撐國家運轉;等到曹操統一了北方,曹丕篡漢而立後,曹丕見劉備與孫權不能促除,便利用“九品中正制”積極拉攏那些士族勢力,以穩定曹魏的內部,而那些曹魏武將便與這些士族力量形成了平衡之勢,曹丕死後,也是立了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為輔政大臣,這就成了宗族武將和士族勢力各佔一半,互相制約的形式。等到曹叡死後,也是讓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但曹氏宗族中早有高人傳言說司馬懿鷹視狼顧,非久居人下之人,曹爽心知天子年幼,鎮不住老賊,而司馬懿是越活越辣,若不早除,後患無窮,誰知司馬懿卻稱病退朝,曹爽也派人試探過司馬懿,哪隻卻被老賊輕鬆騙過,就在曹爽欲清理一些曹魏老臣、舊臣,培養一批心腹時,司馬懿卻是借勢發動了政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那些曹魏忠臣也是各個都傻了眼,他們只是想對付曹爽,沒想到卻讓司馬家成了勢,一些人懼怕司馬之勢便順從於司馬家,而王淩、毋丘儉等人便紛紛起兵,欲對抗司馬家,司馬家平定了這些叛亂後,便欲學曹家篡魏自立,可是司馬懿覺得劉禪和孫權並沒有消除,曹爽剛滅,朝中也並不穩定,於是司馬懿便開始讓子女與士族集團進行大量的聯姻,比如司馬師娶了泰山的羊氏為妻,司馬昭娶了東海王氏王朗的孫女,司馬炎娶了五世三公的弘農楊氏,而司馬懿的女兒,一個嫁入了潁川的荀氏,一個嫁入了京兆杜氏,司馬師的女兒嫁給了郭太后的侄子郭德,司馬昭的女兒嫁給了太原王氏的王濟,有了這些聯姻,司馬家的實力已經是穩如泰山,但是司馬家若是行篡位之事,季漢與吳國必將興風作浪,正如當年向劉備推薦臥龍、鳳雛一般,水鏡又向司馬家傳下讖言,讓司馬家全力滅漢,好借軍功行那篡位之事。
此時季漢國內,大將軍費禕已死,國中內政無人處理,加之姜維連年征戰,漢帝劉禪又寵信於宦官黃皓,季漢的國力已是大不如前,景耀六年,姜維得知鍾會正屯兵關中的訊息,便立即上表給劉禪,可是宦官黃皓卻聽信鬼神之說,上書劉禪說敵人是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以至於群臣都不知道此事,等到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漢,漢帝劉禪才趕緊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之後,姜維率軍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那賊子鄧艾卻從陰平小道偷渡而出,直抵江油,隨後鄧艾進兵至綿竹,斬殺了諸葛亮之子衛將軍諸葛瞻,漢帝劉禪一方面調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趕緊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劉禪第五子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於是劉諶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最後,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勸解漢帝劉禪學習劉璋出城投降,後主劉禪此時是驚恐失據,因為益州本地士族被荊州派打壓多年,如今他們已如當年江東張昭那些本地士族一般,紛紛倒向了魏國,既然大勢已去,劉禪便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並寫信到鄧艾那裡去請降。
鄧艾率軍進入成都後,還大言不慚的說道“幸好你們遇到的是我,如果是當年的那位吳漢,恐怕……”此時,卻有漢朝忠臣道“將軍出自南陽鄧氏,想當年元侯——鄧禹輔佐光武帝再復漢室,名垂千古,並被封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