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2 頁)
清晨,弗萊斯特中校從住房出來鍛鍊身體,俄羅斯北方的黎明缺少託爾斯泰描寫的明亮色彩,它灰濛濛的有如夢幻。太陽彷彿混濁的卵黃懸在南方霧氣騰騰的地平線上。海水藍得發黑。從貝柴摩到巴倫支海有一條長長的水道,兩岸是直立的白堊峭壁,上面長著樾桔和苔蘚。無邊無際的荒涼大地蒙著神秘的靜謐,肅殺而遼遠,朦朧而有生命。只有偶然的幾發迫擊炮彈爆炸,才破壞了北疆寂靜的黎明。
俄國軍官還自豪地告訴英國軍官:德軍進攻失敗後,才悟出自己的狼狽處境。他們處在一個遼闊的自然地貌和氣候都特殊的荒原上。進無法克服堅城,退又面臨著潰逃的局面,他們還沒有兵力去守衛荒原上漫長的交通線。德國人被迫採用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他們的工程師在摩爾曼斯克城郊的岩石丘陵上設計了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德軍工兵用炸藥轟開岩石,開鑿洞穴,然後又用巨石、鋼筋混凝土和鋼板巧妙地構築成堅固又舒適的工事,既能防禦,又能生活。這些岩石城堡,就是本地人起的那些名字,立在遠方的地平線上,只能用炮火封鎖港口、鐵路和居民點。&ldo;德國鬼子給自己修了一座好墳!&rdo;
瓦耶思加機場在摩市東南郊,是修築在一大片凍土地上的簡易野戰機場。原有的跑道不夠長,根據史達林的親令,蘇軍士兵和居民日夜趕工,又加長了三千英尺跑道。這一切當然都是邱吉爾首相硬逼著史達林乾的。機場上的許多裝置和東西都來自pq船隊,從酒到軍用靴,更不用說飛機零件和汽油了,全是美國貨和英國貨。
弗萊斯特中校終於見到了俄軍官兵。過去,他總是在報紙上看到他們的。英國報界對布林什維克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冷嘲熱諷,歪曲事實,屢見而不鮮。其實,紅軍官兵們都是些非常強壯的小夥子,紅撲撲的臉膛,明亮的眼睛、樸實憨厚的性格。原來,俄軍是由許多民族的人組成的。俄羅斯人的金髮,烏克蘭人的棕發,高加索人的黑髮,還有黃色面孔的亞洲士兵。他們象是一支由許多國家士兵組成的聯軍。但是,使用的同一種武器,操的同一種文字,具有共同的信仰,他們為祖國和史達林而戰,絲毫也不畏懼死亡。弗萊斯特同他們接觸久了,便更加體會到俄國的遼闊,人口眾多,潛力無窮無盡。只要俄國人自己不屈服,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能征服俄國。
蘇聯的十年制中學和大學把德語做為第一外語,真正精通英語的人不多。幸而索羅金少校是其中的一個。沒有他,基地裡的許多事將很難辦。
安德列&iddot;米哈伊爾&iddot;索羅金少校是列寧格勒人。雖然十月革命二十五年了,弗萊斯特總是習慣於叫它聖彼得堡。羅金是革命的同齡人,成長得一帆風順。他畢業於蘇沃洛夫軍校,功課優異。開戰後,索羅金的同學都上了前線,大部分戰死在德國裝甲部隊最初那些大規模的圍殲戰中。索羅金的祖父是帝俄政府的內政部官員,祖母是個英國小姐。祖母認真地教給他英語和上流社會的禮儀和風度。這些本領使索羅金得以暫避槍林彈雨的戰場,而同盟軍官兵打交道。當&ldo;德文郡&rdo;護航隊剛到蘇聯時,他就負責外交聯絡,蘇聯政府苦於人材不足,就不斷給他新的工作和官階。等弗萊斯特他們到達俄國時,索羅金少校已經是精熟業務,躊躇滿志的首席聯絡軍官了。
弗萊斯特中校指揮的皇家空軍617中隊,共有六架&ldo;蘭開斯特&rdo;型重轟炸機。它們未載炸彈,只裝裝置和燃料,從蘇格蘭某機場直飛摩爾曼斯克。後來的事,都將由索羅金一手安排。英國飛行員住進了厚實的石頭房子。那些石頭都是採自郊區的黑色花崗巖。窗子很小,並且安了雙層玻璃,房裡光線差。一位上了歲數的老婦管理他們的生活,弗萊斯特叫她瑪麗娜,瑪麗娜的手腳利落得出奇。
九月的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