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這話該不會是你瞎編的吧(第2/2 頁)
商鞅的變法是非常具有兵家策略的,先走哪一步都考慮得非常清楚。
走錯一步,變法就告失敗。”
“不錯,商君確實是一代奇人。”
“法家還有一點和儒墨道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雙贏。
儒家是站在為統治者的角度看問題,儒家認為只要君王的作為好了,那麼人民自然得利。
這是一種沒有站在人民的利益角度看問題的想法,所以不具備可操作性。
墨家是站在底層平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墨家的一整套理論都是強調老百姓怎麼能獲得人權與利益。
但是他極度的打壓了貴族與君王的利益,要知道君王與貴族是當時的權利核心者,他們掌握著國家的命脈。
完全不顧及他們的利益,他們怎麼可能來支援呢?
道家則是小國寡民的思想去治國,講究大家都少點貪慾,自然這個社會就會安定。
大家各行其是,不要強加別人做不願意做的事,自然就沒有矛盾。
但實際,強者必然支配弱者,利益是絕對會產生衝突。
單靠強調人清心寡慾是毫無意義的。
法家想到的就是“雙贏”!一個社會的穩步發展,絕不是一方打到另一方就能成功的。
簡單的舉個例子,如果一部法律完全照顧底層民眾利益,而忽視老闆,那麼這些老闆不能得到利益,他們何必花精力去統治百姓?
不如個人做點小生意算了,這樣一來,商業停滯,百姓的東西賣不出去,想買的買不到,甚至商人也不需要勞工為他們工作,那麼很多人失去工作保障,這樣一來一個國家就失去了活力,這樣的國家距離滅亡也就不遠矣。
所以一個制度一定要是雙贏,而不能只考慮一方。
如何才能到達“雙贏”呢?
君主的利益是什麼?
直白點,國家強大,不受外敵侵犯,臣子與人民不犯作亂。
貴族的利益呢?
君王不無故殺人,自己能獲得人民創造的更多利益回報。
而人民的利益呢?
就是溫飽解決,不再因戰亂流離失所,有更好的生活空間。
怎麼才能讓君主、臣子、人民達成一個共識呢?那就是制定符合多方利益的“制度”
所以,法家思想的治國原則:順時而變,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順時而變,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嬴政再次呢喃一句。
“辰兒,這句話孤怎麼沒有聽說過,法家有這樣的原則嗎?孤怎麼不知道,該不會是編的吧!”
“額……………”
沒有嗎?
應該有吧!!
算了不想了,就算沒有,今天之後他也有了。
PS:繼續求鮮花,求資料!求鮮花,求資料!求鮮花,求資料!求鮮花,求資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