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了多處,有些話巴金是不同意刪節的。可是,也被人粗暴的刪掉了。他知道潘際垌對自己是絕不會如此粗暴橫加刪改的。即便他想刪改,也會徵詢巴金的意見。可是這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文章的背後莫非有什麼不需要作者瞭解的背景嗎?
巴金吃驚的是在這篇紀念魯迅的文稿中,凡是他筆下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隻言片語,幾乎全部遭到了大刀闊斧。他實在不明白,國內已經在開始撥亂反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討論也在報上轟轟烈烈展開了。可是,為什麼有人仍然不喜歡聽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抨擊已經被實踐驗證了的“文革”呢?
白髮人拍案為哪般?(3)
巴金反覆把那篇遭到報社刪改的文章看了又看,他一人來到了小樓的頂樓。在這裡他可以居高臨下俯望樓下那幽靜的小院,蕭珊在時的那個鞦韆架,現在早已經蕩然無存,花花草草在經歷那場災難以後也變得稀疏凋零,僥倖保留下來的只有那兩棵蕭珊與他同栽的玉蘭樹。老人站在灰暗的暮年晚霞中,嚴峻的面龐上鍍上一抹淡淡的金輝。他心緒很複雜,眼神裡又流露出那常有的淡淡感傷。這種神情在當年抗日的烽火中曾經有過,“文革”後期巴金眼神裡的憂鬱早已經消逝和淡化了,然而如今他這扇心靈的視窗再一次映現出了他心底的憂慮。
“我不能這樣無聲面對,我要抗爭。”巴金回到樓下書房,在燈下重新攤牌開了稿紙,他決定馬上就給在香港的潘際垌寫一封信。老人一怒之下,決定再也不給《大公報》的《隨想錄》專欄寫稿子了。在巴金的寫上有這樣的話:“我不會再給你們寄稿了,我擱筆,表示對無理刪改的抗議。讓讀者和後代批評是非吧!對於一個寫作了五十幾年的老作家如此不尊重,這是在給我們國家臉上抹黑,我絕不忘記這件事。我也要讓我的讀者們知道!。。。。。。。。。”
巴金憤怒的抗議讓香港《大公報》頗感吃驚。因為他們從沒有看到巴金也會發火,而且這火一旦發作就讓人吃驚。他們也不希望刪改巴金的作品,潘際垌作為巴金《隨想錄》的責任編輯和朋友,他當然更不希望隨便更動作者的原文,而是出於某種意想不到的壓力,最後才不得不這樣做。而如今當巴金為了一篇文章表現出的少見震怒,讓報社裡的上上下下都為此震驚了。直到這時,他們才意識到在《懷念魯迅先生》一文中,並沒有非要刪節的必要。
潘際垌的眼前又浮現出巴金那張含笑的臉龐。早在數十年前,他就是透過向巴金約稿,才有幸與這位以《家》和〈〈寒夜〉〉蜚聲海內外的大作家的。幾十年過去了,巴金留給這位資深編輯心底的印象,似乎始終與微笑、溫和、謙遜、寬容這樣字眼不無關係。可是如今他竟為了一件小事發起火來,而且從老人來信中的字句裡不難看出,巴金的火氣是不可遏制的。
他似乎看到一雙含怒的眼睛正在那裡怒視他和無理刪改他文章的人。這究竟是為什麼?莫非巴金沒有涵養嗎?非也!沒有誰比潘際垌更瞭解巴金的為人了。那麼,是“文革”結束以後巴金地位的看漲,他會一改多年的謙和性格而變得傲慢無禮了嗎?也不是。潘際垌知道像巴金這樣的慈祥老人,即便到任何時候也不會改變性格中固有的東西,那就是善良與謙遜。
既然如此他為什麼寧可中斷與《大公報》的聯絡作為發洩的條件呢?顯而易見是這表面上尋常人不以為意的小事,已經深深剌痛了老作家的心。沒有什麼比無故擅動他筆下文字更讓老人震怒的了,因為在巴金看來這是對他的一種侵害與侮辱!
潘際垌當然不肯就這樣中斷那個幾可做為《大公報》名牌欄目的《隨想錄》。他仍然給巴金寫信,他仍然不斷向老人發出約稿的請求。潘際垌理解巴金的自尊心,沒有什麼比一個人的自尊心受到剌痛更為嚴重的了。潘際垌並不介意老人的激憤言詞,他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