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退避三舍(第1/1 頁)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設計陷害太子申生以及公子重耳和夷吾。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則被迫逃離晉國。重耳帶著他的一眾親信,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流亡生涯。
重耳一行人流亡到了許多國家,他們歷經磨難,有時受到禮遇,有時則遭受冷遇甚至迫害。在狄國時,重耳生活了十二年,在這裡他娶妻生子,生活相對安穩。但隨著局勢的變化,重耳又不得不繼續踏上征程。他們先後輾轉到衛國、齊國、曹國、宋國等地。
在楚國,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楚成王以國君之禮迎接重耳,為他舉辦了盛大的宴會。宴會上,楚成王問重耳:“公子若返晉國,將何以報我?”重耳回答道:“子女玉帛,君所餘也;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意思是說,晉國的物產都是楚國所富餘的,真不知道該用什麼來報答。楚成王卻笑著說:“雖然,何以報我?”重耳思索片刻後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意思是如果將來晉楚兩國在中原交戰,晉國軍隊會先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以報答楚國今日的恩情,如果還不能得到楚國的諒解,那再與楚國交戰。
重耳在楚國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晉國,登上了王位,成為了晉文公。晉文公重耳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晉國國力逐漸強盛。他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擴充軍隊,晉國在諸侯中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大。
公元前 632 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中原地區相遇,戰爭一觸即發。此時的重耳並沒有忘記他曾經對楚成王的承諾。面對強大的楚軍,晉軍將領們紛紛請求出戰,但晉文公卻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退到了城濮。晉軍的這一退避行為,讓許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士兵也開始抱怨。但晉文公深知,這不僅是為了信守承諾,更是一種戰略考量。
一方面,退避三舍可以顯示晉國的誠信,在道義上佔據優勢。在春秋時期,諸侯之間雖然紛爭不斷,但禮儀和道義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各國所重視。晉國的退避,讓其他諸侯國看到了晉國是一個守信用的國家,這在輿論上為晉國贏得了支援。另一方面,退避三舍也讓晉軍在戰略上處於有利地位。晉軍在後退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有利的地形進行駐紮和防禦,同時也可以避開楚軍的鋒芒,讓楚軍長途跋涉,消耗其體力和士氣。
楚軍看到晉軍後退,以為晉軍膽怯,便貿然追擊。當楚軍追到城濮時,晉軍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親自登上高臺,指揮作戰。晉軍在戰術上採取了先攻擊楚軍較弱的兩翼,再集中兵力攻打楚軍中路的策略。晉軍的中軍元帥先軫指揮有方,他派欒枝率領部分軍隊偽裝敗退,引誘楚軍左翼追擊,然後突然回師反擊,將楚軍左翼打得大敗。同時,狐毛、狐偃率領晉軍右翼也向楚軍右翼發起猛攻,晉軍右翼計程車兵們個個奮勇爭先,他們用戰車衝擊楚軍的陣地,用弓箭射殺楚軍士兵,楚軍右翼也逐漸抵擋不住。在晉軍兩翼取得勝利後,晉軍主力迅速向楚軍中路發起總攻,此時的楚軍中路已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晉軍的猛烈攻擊下,楚軍中路也被擊潰。
城濮之戰以晉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這一戰,不僅讓晉國在諸侯中確立了霸主地位,也讓“退避三舍”這一故事成為了千古佳話。它體現了重耳作為君主的誠信和智慧,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他能夠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既遵守了自己的諾言,又透過巧妙的戰略安排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同時,這一故事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誠信是一種寶貴的品質,而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審時度勢、靈活應變也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