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安龍(第1/3 頁)
安龍,地處雲貴行省南部邊陲。本是一個小城,原名安隆,但因為永曆帝來此,因而被秦王孫可望改名成為安龍。
自永曆六年二月,永曆帝駐蹕於此,到現在也不到一年。這也是永曆帝在兩廣行省最後的勢力失敗後,不得不退回到雲貴行省,才得以儲存,永曆朝與秦王孫可望之前極限拉扯之後的事情。
永曆帝乃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嫡孫,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崇禎朝被封為永明王。在隆武元年,其三兄被封為桂王,但在次年因清軍追剿驚懼病亡。隆武朝覆滅後,他作為第四子,神宗最嫡系的血脈,在兩廣總督丁魁楚和廣西巡撫瞿式耜的擁戴下即位。
雖然期間發生了紹武政權的風波,但最終大多數在抵抗明軍承認的,還是這位四處逃竄的“走天子”。
直到原明軍勢力損失殆盡,反正的金聲桓,李成棟等人相繼陣亡,這才被迫與之前看不起的大西軍開始合作。饒是如此,也是到了桂府陷落之後,才真正被大西軍一手掌控,成了孫可望的控制的傀儡。
永曆帝今早起來就覺得似乎有事情要發生,果然到上朝的時候,文武序列,內閣首輔吳貞毓便奏報道:“秦王孫可望十日前,於沅州城遭遇清廷暗探張勝刺殺身亡!”
說是個朝堂,但其實面積不大,幾個內閣官員就站得滿滿當當。此刻很多六部尚書,多是遙領,跟隨著永曆帝的重臣並不是很多。而且在這片地方,商議事情來,自然也是一些臣子都會參與進來。
江西道御史周允吉面露喜色,立刻拜道:“聖上,有乃先祖庇佑,我等可以儘快安排事宜,派人接替東征入湘事宜要緊!”
此番話一出,引得下面的群臣議論紛紛,彷彿往日的憋屈,在此刻得到了伸張。而立在一旁的太監龐天壽咳嗽一聲,頓時下面安靜下來。
他心裡罵道:“安排人負責東征入湘,不就是想接管部隊嗎?你們當大西軍的人都是酒囊飯袋不成,能夠奏到這裡,自然是有了定論的,只怕這個定論,會出乎你們意料。”
他開口道:“陛下,秦王薨逝,前線部隊群龍無首,是否可以擢升一批,以示皇恩!”而他的死黨馬吉翔也是附和道:“秦王之下驕兵悍將很多,需要安撫為上,否則一旦投敵,大好形勢會毀於一旦。”
文臣之中大多數都瞧不上刻薄的孫可望,他撥付給安龍朝廷的財貨,竟然只有區區幾千兩,完全不包括這個小朝廷其他人的俸祿。這些朝臣的俸祿,還需要永曆帝經常接濟,才能勉強度日。而就是這些財貨,還需要經過孫科望安插的安龍提督張應科的手。因而大多數從兩廣逃過來的文臣,極度討厭孫可望。而身為吳貞毓的嫡系,大理寺少卿楊鍾立刻駁斥道:“荒謬,秦王跋扈乖戾,矜功自伐,其屬下也多為持功自傲之輩,流寇習性,難以根除!本應申飭其無狀,豈可妄加豐賞。”
吳楚黨爭之時,吳貞毓和馬吉翔沒少交惡,此番更是為了反駁而反駁。馬吉翔也沒有再反對,在他看來,這些人反對也沒用,還是需要看外面將領都眼色。一旦對方放任清軍不管,這一路上的各型各色的明軍,肯定會望風而降。當年在越州府就是如此,李成棟,佟養甲幾千兵馬,就能嚇得永曆帝魂飛魄散。
此刻門外忽然傳來響聲,卻是一個全副盔甲的武將,昂首闊步的走了進來。他全身灰塵,有些疲憊,但神采未減分毫,似乎過來要辦一件大事。
他直接上殿,彎腰行禮,然後緩緩起身,掃視全場道:“首輔,諸位學士,今日我鄭國來,正是為前線將士討一個封賞!”
翰林院檢討蔣幹昌怒不可遏,罵道:“豎子敢爾!聖上在此,自有定奪,豈可討要封賞!”
鄭國看了一眼永曆,此刻他已然退到群臣背後,遙遙觀望。鄭國鄙夷道:“秦王為國捐軀,豈可沒有封賞,那讓這